一、个人简历: 徐学翔,男,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生导师。 受教育经历 2008/09-2011/06,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博士; 1999/09-2002/06,江西师范大学,物理系,硕士; 1994/09-1997/06,江西省宜春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大专. 研究工作经历 2017/03-2017/09,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访问学者; 2010/12-,江西师范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2004/11-2010/11,江西师范大学,物理系,讲师; 2002/07-2004/10,江西师范大学,物理系,助教. 在科研领域,本人主要从事非高斯量子态的制备和非经典性研究工作,对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博士毕业论文《非高斯量子态及其非经典性研究》;在工作期间,在量子干涉与量子计量的相位估计方面有一些研究,研究手段和方法主要是基于相空间Wigner函数的方法,将量子干涉的发生过程从输入输出角度进行处理,推导出与输入光场的信息和干涉仪系统相位参数信息相关的输出光场的Wigner函数,再利用输出Wigner函数计算出观测量的期望值,分析相位灵敏度。另外,基于广义Hellmann- Feynman定理(GHFT),研究一些哈密顿系统的量子统计问题。最近,我们基于条件测量(概率性操作)的思想,制备出了局域量子催化双模压缩真空态和厄米压缩真空态等非高斯量子态,研究了它们的非经典性。相关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 A(SCI 二区),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 Physics letters A, Optics Communication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本人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条件测量操作制备新的非高斯量子态及其应用研究》(11665013)的研究,主持完成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完成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两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获得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两项,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在教学研究领域,本人热衷于本科生工程数学类和研究生量子物理类相关课程的教学研究。 科研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金号:11665013):基于条件测量操作制备新的非高斯量子态及其应用研究,2017.1-2020.12,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金号:11264018):非高斯型连续变量量子系统的纠缠及其退相干,2013.1-2016.12,第一参与完成。 3.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金号:20151BAB202013):非高斯量子态的条件制备及其应用研究,2015.1-2016.12,主持完成。 4.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基金号:GJJ150338):非高斯量子态的条件制备及其应用研究,2015.9-2016.12,主持完成。 5.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基金号:GJJ12171):广义Hellmann-Feynman定理与量子系统的热化研究,2013.1-2014.12,主持完成。 获得奖励 1.2007年7月,, 科研成果《三阶动力学方程的研究》获得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三等奖,个人排名第二,全部获奖人员:马善钧、徐学翔、杨学慧、施勇。 2.2011年7月,科研成果《纠缠态表象在光学变换及量子退相干中的应用》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二等奖,个人排名第二,全部获奖人员:胡利云,徐学翔,王资生,郭琴,马善钧。 3.2007年9月,被江西师范大学授予“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 4.2004年12月,论文“两种振动过程的比较”被江西省物理学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