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汪若尘
  • 所属院校:
    江苏大学
  • 所属院系: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 研究领域:
    车辆动态性能模拟与控制;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研究;智能车辆系统;新能源汽车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硕导/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学习经历: 2006年6月,江苏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1年7月,洛阳工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2013.10—2014.10,香港城市大学,机械与生物机电系,访问学者 2016.09—2017.02,密歇根大学,工学院,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2014.07 至今,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破格教授、破格博士生导师 2013.12-2014.06,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破格博士生导师 2009.12-2013.11,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9.05-2009.11,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6.06-2009.04,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讲师 2020.06 至今,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 2012.10-2020.06,江苏大学科学技术与产业处副处长 2009.10-2010.10挂任昆山市陆家镇副书记 主 讲 课 程 本科生:《车辆仿真技术》、《车辆控制理论基础》、《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等 科 研 项 目 近五年主持的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轮胎-混合电磁悬架耦合系统垂向振动负效应节能抑制机理研究,72万,2020.01—2023.12;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动馈能混合悬架多模式切换系统动态建模与协调监督控制,78万,2016.01—2019.12;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车辆蓄能半主动悬架系统工作机理与智能控制研究,20万,2010.01—2012.12; 4. 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用自供能式电磁主动悬架关键技术研发,120万,2016.06—2019.06; 5. 江苏省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矿用自卸车油气混合悬挂系统(液压件), 120万,2018.09—2020.09; 6. 镇江市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混合动力汽车自供能式电磁主动悬架关键技术研究,25万,2015.11-2018.12; 7.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直线电机混合悬架主动馈能机理与多模式切换控制研究,15万,2015.07—2018.06; 8. 江苏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混合动力汽车悬架振动能量回收机理与协调控制研究,10万,2012.07—2015.06; 9.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含惯质的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的理论与试验研究,5万,2010.01—2015.12; 10. 江苏省“333”工程:蓄能半主动悬架,5万,2011.06—2015.12。 科研成果及奖励 1. 201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高效磁悬浮电机系统及非线性控制技术,排名第四; 2. 2015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纯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研究与应用,排名第七; 3. 201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脆弱器件及系统抗恶劣冲击并兼顾减振防护设计策略研究,排名第五; 4. 2013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车辆空气悬架及其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名第五; 5. 2012年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乘用车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名第六; 6. 2011年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名第四; 7. 2010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及其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名第六; 8. 200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车辆半主动悬架控制及可调阻尼减振器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名第三; 9. 2008年中国公路学会科技一等奖:车辆悬架及其电子控制系统关键零部件设计理论、技术与应用,排名第三; 10. 2005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车辆半主动悬架及其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名第八 所 获 专 利 已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 1. 液压式汽车制动能量与悬架振动能量综合回收系统,授权,发明专利,CN201110292445.8 2. 汽车制动能量与悬架振动能量回收系统与方法,授权,发明专利,CN201210106263.1 3. 汽车制动能量与悬架振动能量联合回收系统,授权,发明专利,CN201110297106.9 4. 一种磁力控制声学阀,授权,发明专利,CN201310294795.7 5. 一种基于恒力机构的汽车排气系统阀门,授权,发明专利,CN201310295141.6 6. 一种直线电机与阻尼串联的双筒减振器装置,授权,发明专利,CN201410150692.8 7. 混合动力车辆半主动悬架馈能器 ,授权,发明专利,CN201210585089.3 8. 一种惯容器与阻尼并联的减振器装置,授权,发明专利,CN201210107000.2 9. 车辆可调液力式蓄能器,授权,发明专利,CN201110292635.X 10. 一种液力惯容器装置,授权,发明专利,CN201210586144.0 11. 三级阻尼可调的主动馈能悬架分层控制器及其构造方法,授权,发明专利,CN201310323708.6 12. 主动悬架支持向量机广义逆复合控制器及其构造方法,授权,发明专利,CN201310335748.2 13. 一种带有振动能量回收的馈能悬架装置,授权,发明专利,CN201210585723.3 14. 一种基于驾驶行为的主/被动悬架模式切换控制系统及方法,授权,发明专利,CN201710305015.2 15. 一种基于轮边驱动电动车的电磁悬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授权,发明专利,CN201710127192.6 16. 一种电动汽车飞轮储能用无轴承电机,授权,发明专利,CN201710079778.X 17. 一种馈能式稳定杆及其馈能方法,授权,发明专利,CN201611203533.5 18. 基于回归型支持向量机的互联液压缸力学性能预测算法,授权,发明专利,CN201610828286.1 19. 一种可自动控制气压的空气弹簧及其控制气压的方法,授权,发明专利,CN201610813812.7 20. 一种车用馈能悬架及其控制方法,授权,发明专利,CN201610653937.8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公开信息,仅作学术交流之目的,非为商业用途。
如若涉及侵权事宜,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将即刻修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