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分别于1992、2003和2010年获环保专业学士、分析化学硕士及环境科学博士学位,2010.07-2012.08在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任职,2012年8月随环境专业分出进入环境学院任职。2013.06-2014.06在加拿大LakeheadUniversity化学系做访问学者,2016.02-2016.08在澳大利亚GriffithUniversity环境学院做访问学者。近年来在SCI源期刊和环境科学学报等国内环境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20余篇,获河南省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申请相关专利6项,其中3项已经授权,主持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2项,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中国博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河南省博后项目各1项,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厅级科研项目。主持省级双语课程“环境生物学”。 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1.河南省科技厅项目,132300410139、三氯生对泥鳅的生理毒性和遗传毒性、2013/01-2015/12、5万元、已结题、主持 2.河南省科技厅项目,112300413218、光电催化降解城市污水厂出水中的卤化酚类消毒剂、2011/01-2013/12、35万元、已结题、主持。 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M582188,基于分子识别的靶向光催化剂的制备及选择性降解,5万元,主持。 4.河南省博后项目:2015078,基于分子识别的靶向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选择性吸附和降解研究,5万元,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173071、基于数据的生化过程自适应建模及多目标协同优化控制研究、56万元、2012/01-2015/12、结题、参加。 专利成果: 1.刘国光,刘海津,汪应灵,吕文英,谢友海,一种氮元素和稀土元素离子共掺杂钛酸纳米管的制备方法,2013.6.5,中国,ZL201010537902.0。 2.刘国光,刘海津,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掺杂方法,2012.2.15,中国,ZL200910064805.1。 3.刘国光,刘培,刘海津,谢友海,汪应灵,一种负载型光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2012.8.8,中国,ZL201010269525.7。 4.刘海津,刘国光,汪应灵,郑立庆,谢友海,李佩瑶,一种靶向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中国,2016100933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