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述:
主要从事泥石流与山地灾害形成、重建与预测研究及其与此相关的山地灾害防灾减灾技术研发。2008年以来主要围绕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高寒山区泥石流和古灾害重建及相关领域开展系列研究工作,揭示地震次生泥石流灾害的活动特征、演化趋势并结合形成机理提出基于演进过程的小流域山地灾害链精细化监测预警模式,研发、集成相关技术并进行示范,成果获得2016年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开展高寒山区大规模泥石流形成机理与预测研究,提出泥石流沟谷判识方法,支撑川藏铁路沿线山地灾害调查与分析;完成川藏铁路全线泥石流成灾环境、分布规律与成灾模式研究与分析,构建川藏铁路山地灾害数据库与信息平台,提出川藏铁路山地灾害选线技术咨询报告和专家咨询报告,系统支撑川藏铁路规划选线;分析泥石流输沙、沉积特征,揭示泥石流沉积物释光断代机制,分析汶川震后泥石流沉积特征,构建泥石流沉积环境与灾变历史研究的技术方法与体系,开展典型沟谷泥石流灾变历史研究,支撑铁路车站选址。形成了以泥石流形成为基础,以减灾方法与技术研发为基核心,服务于重大工程建设与民生安全的全链条、贯通式科研创新模式。
科研工作:
主持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泥石流输沙特征及输沙定量计算方法(项目编号:41471010);起止年月:2015/01—2018/12;经费90万;(2) 中国科学院STS计划重点项目:川藏铁路山地灾害成灾环境、分布规律与数据平台;起止年月:2015/01—2017/12;经费:440万;(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泥石流沉积的岷江上游历史灾变事件重建(项目编号:41171012);起止年月:2012/01—2015/12 经费70万,已结题;(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山洪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2BAK10B04);起止年月:2012/01—2015/12 已结题
教育背景:
2005/09-2009/07,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博士 。 2002/09-2005/07,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硕士 。 1993/09-1997/07, 西北大学,生物系,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