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彭东
  • 所属院校:
    西南科技大学
  • 所属院系:
    环境与资源学院
  • 研究领域:
    区域地质、旅游地质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硕导
  • 招生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个人简介

个人简述:

1991年参加地质工作。参加工作以来,坚持在高原野外一线从事地质矿产、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2002年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8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先后参加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2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3幅;主持完成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2幅;主持完成四川地矿局科研项目“小金-理县一带铌钽矿远景调查” 。参加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和《四川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及保护规划》编写。 2003年以后,逐步涉足地质找矿。在野外调查、勘查的基础上,逐步掌握了现代矿床学研究方法如包裹体水成分分析技术、测温技术、矿床定年等。在新疆北部布尔津县冲乎尔一带,通过建立该区加里东和海西两期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叠加模式和两类不同属性的南北向构造控矿模式,突破了该区仅着眼于下泥盆统火山岩矿源层的找矿窠臼,创新了找矿思路。2012年,上述成果奠定了“新疆布尔津县冲乎尔一带铜多金属矿整装勘查”项目的基础。之后参加该项目野外工作,为项目阶段性地质矿产成果的取得做出了贡献。 在四川,通过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对甘孜-理塘结合带南段成矿模式有创新认识,新发现数处金、多金属矿化点,为进一步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线索。通过对该区的研究,成功配合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向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申请立项“四川木里梭罗沟一带金铜多金属矿调查评价”(计划项目)。在炉霍构造带的1:5万区调工作中,提出了炉霍构造带与鲜水河断裂带构造叠加模式,探讨了动力学成因;发现了具有科马提岩化学组成的岩石。 长期关注和参加地质生态环境研究和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建设。先后为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做了技术指导;为兴文世界地质公园、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保护提供了技术指导。2012-2014年,先后配合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对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稻城亚丁自然保护区、浙江仙居神仙居火山岩地貌区做了科普介绍和宣传。 2002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第5完成人),项目名称:四川省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发展建设总体规划。 2008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青年科技骨干。 以第一作者发表科技论文17篇。


科研工作:

科研项目 东太平洋洋中脊黑烟囱中蠕虫管的矿化作用和地球化学特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43016(2008).第3研究者。云南金顶铅锌矿床中的有机流体成矿作用.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70616014(2008-2010).第4研究者。四川省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发展建设总体规划。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