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
李锦顺
  • 所属院校:
    华南农业大学
  • 所属院系:
    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领域:
    农村社会工作、农民工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女性社会工作。
  • 职称:
    副教授
  • 导师类型:
    硕导
  • 招生专业:
    社会工作、公共管理(非全日制)、社会工作(非全日制)
个人简介

个人简述:

个人简介
李锦顺,男,副教授,社会工作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广东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农民工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女性社会工作。
获奖荣誉
1、毛泽东诞辰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竞赛,获得辅导教师一等奖。

2、《青少年吸毒原因及对策研究》获广西师大首届“创新杯”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活动二等奖,并被广西自治区推荐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学术竞赛。

3、论文《广东农村社会工作的推动逻辑、独特优势和发展策略研究》在“第六届全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上获得优秀论文三等奖。

4、《农村妇女素质问题及其对策》获广西师大第二届“创新杯”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活动二等奖。

5、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社会科学部、高教研究所:邓小平理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征文获二等奖。

6、《城乡和谐的发生逻辑与政策含义》获得“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研讨会”二等奖,发奖单位: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精神文明学会、伦理学会、广州市番禺区委宣传部、《广州日报》理论部、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

7、第六届广东省高校统战理论研讨会征文,《统一战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整合功能研究》获得优秀论文奖。

8、《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在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优秀图书评比中,荣获优秀成果一等奖。

9、论文《广州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应该坚持的主要原则研究》、《广州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发生机理和发展优势研究》获得广东社会学学会“农村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学术研讨会二等奖。

10、论文《发生逻辑、发展优势和发展起点:广东农村社会工作推行研究》在第八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中国三农研究创新奖”一等奖。

11、论文《发生逻辑、发展优势和发展起点:广东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研究》获得2012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大会二等奖。证书颁发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2、论文《农民利益保护顶层设计:利益主体与责任主体的地位及其作用发挥》获2014年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3、2016被广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评为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优秀专家。


科研工作:

工作经历
1、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先后于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工作系任教。

2、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先后于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任教。
科研项目
A、主持

1、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项目:广州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研究。

2、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广州市农业中介组织促进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广州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研究。

4、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残疾人事业研究。

5、广东工业大学校青年基金:村民自治的发展方向和前途研究。

6、广东省妇联:农村妇女素质与农村现代化。

7.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与发展研究。

8、地方政府委托的项目和枢纽型社会组织委托的项目,如来穗人员服务需求与社会融入状况调查、深化区域性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与创新发展等。

B、参与:

9、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关于当前我省农村派系与农村社会稳定调查与研究。

10、广东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农村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研究。

11、广东省教育厅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改实验研究。

12、广东省教育厅社科人文项目: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究。

13、广东省党建学会课题“加强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工作的经验、问题及对策”

14、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科学基金:“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

15、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广州新农村建设中的基层政府治理变革路径研究。

16、教育部课题:社工机构的早期培育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17、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跨学科培养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人才的试验研究。

18、华南农教重点项目:适应多学科渗透交叉需要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发表论文
(一)论文

1、改革与战略:《社区教育化的国际经验研究》,2006年第7期

2、教育与职业:《我国农村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21期

3、特区经济:《香港发展社会工作经验对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在职教育的借鉴》,2007年10月

4、广西社会科学:《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核心原则研究——以广州为例》,2012年第12期

5、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知识与能力结构及其课程、实习开发》,2008年第3期

6、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工作介入城乡残疾人事业一体化的生成逻辑与介入起点研究》,2012年第3期

7、社会工作:《广州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发生机理和发展优势研究》,2012年第7期

8、社会福利(理论版):《文化内核和文化顺应:差序格局与广州农村社会工作支持网络》,2013年第1期

9、黑河学刊:《乡村民族地区的农村社会工作研究:以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A镇为例》,2014年第11期

10、改革与战略:《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残疾人事业的社会工作视角研究》,2007年第5期

11、生态经济:《城乡社会断裂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CSSCI)

12、农业考古:《村庄记忆:农村权益受损的“人文考古”解释》,2005年第5期

13、生态经济:《农村茶乡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2006年第7期(CSSCI)

14、职业技术教育:《高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2003年1期

15、农业考古:《农村宗族:内涵扩散、特质及其未来》,2006年第6期

16、晋阳学刊:《乡村社会内卷化的生成结构研究》,2007年第2期

17、生态经济:《农村民间生态环境保护社团的生成机理与发展起点研究》,2007年第4期

18、农业现代化研究:《重建农会:中国农村持续发展的新能量》,2003年第6期

19、理论探索:《发挥统一战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2007年第3期

20、统计与决策:《我国城乡平等发展阶段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选择》,2005年第3期

21、经济问题探索:《协调城乡发展的起点和发生点研究》,2005年第4期

22、中国教育学刊:《断裂与和谐:财政视野中的城乡义务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23、福建省委党校学报:《城乡社会断裂与和谐社会政策选择》,2005年第1期

24、经济问题探索:《反哺农村战略:我国城乡关系的内生应然逻辑》,2006年第1期

25、成人教育:《“厨师困境”、“新厨师困境”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4期

26、教育与职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力资本视角研究》,2006年第23期

27、农村经济导刊:《重建农会的刍议》,2003年第9期

28、中国成人教育:《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应该突出的原则》,2008年第2期

29、理论月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广东模式研究》,2010年第9期

30、广西社会科学:《农民利益保护顶层设计:责任主体及其新常态研究》,2015年第10期

31、许昌学院学报:《重建农会的可行性研究》,2004年第1期

3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论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2004年第3期

33、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为整合工具的统一战线及其发生逻辑》,2004年第4期

34、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论宪法意识缺位》,2004年第3期

35、航天教育:《高校“新三进”工作环节探略》,2003年第10期

36、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试论农村民主的发生和发展逻辑,2005年第3期

37、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邓小平非均衡推进经济发展模式探略》,2002年第1期

38、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高校课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2008年第3期

39、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多媒体课件的实效性研究——以〈农村社会学〉为例》,2009年第1期

40、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试论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2001年第6期

41、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建国以来中国探索现代化建设模式的经验》,2000年第2期

42、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论社会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5/S1

43、参编《社会主义新论》,独立撰写第九章:《市场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正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4、广西社会科学:《阻碍重建农会的社会心理驳析》,2004年第3期

45、书评:《一本值得看用得上的好书——评》,中华工商时报,2014-10-17第10版(读书随笔)

46、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乡村关系紧张的法律透视》,2003年第3期

47.农业经济:《因地制宜,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从水南村、三百洞、钱岗村调查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教育》

48.统计与决策:《广东省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分配差距的计量与分析》

49.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研究》

50.社会科学家:《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观的转变》

51、《邓小平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第九章、第十章(第二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52.中国集体经济:《就地城市化的政治学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镇刘庄村为例》


教育背景:

1、河南教育学院,英语本科。

2、广西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3、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学习一年,主要学习城乡对比、社会分层和农村科学发展问题。

4、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5、美国阿肯色大学富布赖特人文科学学院,农村社会工作和政治科学访问学者。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