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
李楠
  • 所属院校:
    西北工业大学
  • 所属院系:
    自动化学院
  • 研究领域:
    --
  • 职称:
    副教授
  • 导师类型:
    --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科研工作:

2016.07—至今: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 副教授。2010.07—2016.07: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无损检测与评价研究所 副教授。研究内容1:无损检测与评价-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及其在工业检测领域的应用。研究内容2:无损检测与评价-超声层析成像技术研究内容3:无损检测与评价-其他检测技术及传感器设计 科研项目方面: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1-2018.12)  《基于超声层析成像技术的地下油气管道多相流检测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 51475013  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2015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拟采用有效理论、多尺度模型、模拟仿真、平台搭建等方法与手段,研究检测区域复杂声场形成机制,建立声场分布数学模型;探索分析影响检测性能的关键环节,建立影响要素的权重分析理论模型,制备最优化传感器;搭建检测试验平台,开发快速成像算法,建立管道运行状况反演规则与标定方法。项目利用超声层析成像技术对地下油气管道进行多相流检测,对保障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安全有积极意义,将为地下油气管道工况检测、异常管道缺陷位置范围判断提供有力支持与指导。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2.1-2014.12)已结题  《非金属复合材料油气管道内部结蜡电容层析检测机理及评价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51105008  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2012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非金属复合材料油气管道已逐渐成为我国油气输送的首选,但由于其输送线路长,易受温度、油气品质等影响,在管道内壁会产生结蜡现象,形成油气管道输送隐患。随着结蜡程度加剧,在管道压力等因素作用下,造成蜡堵、管道凝管现象,增加管道输送压力,导致爆管等灾难性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与环境污染。本课题提出一种电容层析成像检测方法,为石油行业提供技术支撑。  3.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面上项目(2013.1-2015.12)  《绝缘封闭空间内介质特性无接触检测新技术》项目批准号: KM201310005034  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2013年度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面上项目。项目描述:由于部分危险液体无色透明,当置于绝缘封闭空间时,具有高度隐蔽性,且常规检测手段不易发现,容易威胁公众安全。因此,针对绝缘封闭空间内介质特性无接触检测,对保证公众场所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课题拟将电容层析成像新技术应用于本项目。   4. “机械工程”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开放基金课题(2014.1-2014.12)   《基于涡流阻抗与非线性超声的港口起重机钢丝绳检测方法研究》,优秀结题  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学科开放基金,课题主要研究港口起重机钢丝绳检测方法,围绕钢丝绳健康状况的指标 (1) 钢丝绳的缺陷状况(如断丝数量、材料截面损失量)以及疲劳损伤水平;(2) 钢丝绳的实时应力大小以及承载能力下降水平进行定征与评价,发展新型有效的钢索缺陷检测与拉力测量检测方法与技术。  5. 北京市金桥工程种子资金项目(2015.8-2016.7)  《桥梁预应力管道灌浆质量检测系统设计》,在研  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共面电容传感器的预应力管道灌浆质量检测系统设计方案,用于检测预应力管道内灌浆分层状况。  能够应用于电子、医学、工业领域,尤其在工程应用领域中,针对诸如大型桥梁、大跨度建筑等需要预置预应力管道的建筑,进行相关的灌浆质量检测,增加预应力管道灌浆质量检测手段,降低随机开孔抽检等破坏性检测方法的检测成本,提高危险排查效率。  6.《绝缘密闭容器内液体安全性检测新技术研究》,已结题  7.校级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11.1-2012.12)  《相邻电容传感器设计及在绝缘体表面液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已结题。  作为项目负责人,入校获得校级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支持,课题主要研究相邻电容传感器在不可见绝缘体表面液体检测中的应用。通过对相邻电容传感器工作原理——电容边缘效应所形成的电场特性的研究,论证利用电容边缘效应进行目标物电容率特性测量确定的可行性。建立多种结构,多种几何形状的薄膜状相邻电容传感器的理论模型,通过动态特性分析,为传感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参与的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光伏晶硅Lamb波非接触缺陷检测传感器及成像系统研制》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主任基金《机械学科青年基金调研及发展趋势研究》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厚壁管道超声导波检测方法与传感关键技术研究》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稀疏双模传感器阵列的超声导波在役风力机叶片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型锻件中缺陷超声阵列检测与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6. 企事业委托项目-湖南省特种设备检测中心《有机热载体炉安全评定及积碳量在线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成果:近三年发表论文及检索情况:Nan Li, Mingchen Cao, Cunfu He, Bin Wu, Jingpin Jiao, and Xiangdong Yang. A Multi-Parametric Indicator Design for ECT Sensor Optimization Used in Oil Transmission, IEEE sensors journal, 2017,  doi: 10.1109/JSEN.2017.2664864  Nan Li, Mingchen Cao,  Kui Liu, Cunfu He, Bin Wu. A boundary detecting method for post-tensioned pre-stressed ducts based on Q-factor analysis,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 2016, 248, 88–93.( WOS:000383940500012 , IDS: DW8YD) Nan Li, Kui Liu, Xiangdong Yang, and Mingchen Cao.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wax deposition detection in the nonmetallic pipeline based on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 Journal of Sensors, 2016, 7390470:(10pp). (WOS:000382044000001, IDS: DU2MA  ) NanLi, Junjun Sun, JingpinJiao, Bin Wu, Cunfu 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micro-cracks using nonlinearultrasonic modulation method, NDT & E International, 2016, 79, 63-72(WOS:000372773500008 ,IDS: DH4RQ)NanLi, Xiangdong Yang. A new optimizationmethod for ECT sensor design, Engineering Asset management – systems,professional practices and certification, Lecture Notes in MechanicalEngineering 2015, 119-124.( WOS:000357494200012,IDS: BD0OL)NanLi, Haiye Zhu, Wenyu Wang,and Yu Gong. Parallel double-plate capacitive proximity sensor modeling basedon effective theory[J], AIP ADVANCES 2014,4(2): 027119. (WOS:000332450000019,IDS:AC3VT,引用3次,其中最高他引一区期刊IF=7.010)NanLi, Xiangdong Yang and YuGong. Liquid material identificationby using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J]. Materials Research Innovations 2015, 19(S1): 195-198. (WOS:000354957900042, IDS:CI7QA)NanLi, Xiangdong Yang, YuGong, and Pai Wang. Enhancing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ic sensor designusing fuzzy theory based quantifiers[J],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25(12):125401(10pp). (WOS: 000345286800028, IDS:AU0AZ)Nan Li, Cunfu He. Capacitive sensor design for an automatic car-wipersystem[J], MECHATRONICS AND INTELLIGENT MATERIALS, PTS 1 AND 2, 2011, vol.211-212:798-802 (SSCI WOS:000291782700161 EI:20111213770429)李楠,杨祥东,龚裕,王湃,刘秀成. ECT传感器的模糊优化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 2014, 35(12), pp 2717-2724 (EI:20150500468868)李楠,韩颖. 几何参数设计对相邻电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4,49(2): 330-336 (EI:20141917704025)J.P. Jiao*, J.J. Sun, Nan Li, G.R. Song, Bin Wu, C.F. He, Micro-crack detection using acollinear wave mixing technique, NDT&E International, 2014, 62, pp122-129 (WOS:000331918000015, IDS: AB6RU).PaiWang*, B.L.Guo, Nan Li, Multi-indexoptimization design for 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 sensor, Measurement,2013, 46, pp2845-2853 (WOS:000323469300061,IDS: 205UC).============================================================================================专利及获奖情况:1.李楠, 宋国荣, 何存富, 吴斌, 焦敬品, 刘增华. 一种多阵列自适应电容层析成像传感器装置 , ZL 201120236743.0 2.李楠、刘逵、刘秀成、吕炎、焦敬品、宋国荣. 一种阵列式ECT传感器通用型夹具, CN201510130339.83.李楠、曾科、刘逵、焦敬品、刘秀成、吕炎、郭成成. 一种周向布置阵列式传感器夹具装置,CN201510290857.64.李楠、曾科、刘逵、焦敬品、刘秀成、吕炎、郭成成. 一种多参数可调ECT传感器夹具装置,CN201510301072.45.李楠、谭家易、刘逵、刘秀成、焦敬品. 超声层析成像传感器装置, CN201510331048.5获奖情况1.RCT-J尖轨探伤仪,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2014,第二完成人。2.RCT-H焊缝超声探伤仪,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2014,第三完成人。3. 获“2014年度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青年科技才俊奖”


教育背景:

2006.09—2010.0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工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控制理论与工程,电容层析成像技术;2007.08—2009.01: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理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研究方向:传感器与电子仪器仪表(MSc Sensors and ElectronicInstrumentation);2004.09—2006.0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工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00.09—2004.07: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方向:测控技术与仪器。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