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
2006年硕士毕业后一直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工作,主要从事肝癌病因学、分子流行病学和肿瘤现场防治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方面,承担肿瘤基础教研室《临床肿瘤学》和《临床医学导论》与肿瘤流行病学相关的教学任务,合理应用新的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科研工作方面,承担并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作为项目责任人分别承担广西教育厅自然科学类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研究经费共57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准种对筛选广西肝癌高发区HBV相关肝癌高危人群的作用研究”旨在HBsAg阳性者中找出与肝癌密切相关的HBV基因型,及“肝炎-肝癌”演变过程中HBV准种的致癌优势株,为肝癌筛查工作中高危人群的确定提供新的思路;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曾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专项项目和科研项目3项。相应的研究成果已撰写成包括《广西肝癌高发县肝癌家族聚集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等30多篇论文公开发表,其中以第一作者署名发表的有9篇,通讯作者3篇。“广西扶绥县肝癌病因学和高危人群现场防治的措施及其效果研究”于2009年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