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郭成山
  • 所属院校:
    南方医科大学
  • 所属院系:
    --
  • 研究领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及间充质干细胞(MSC)免疫调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子靶向治疗及机制研究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硕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述:

已招收10级次硕士研究生,其中毕业7名,转博1名,因调动原因而转导师1名,现在读1名。主要从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及间充质干细胞(MSC)免疫调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ITP是最常见的难治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发病率约占临床出血性疾病的30%,当今治疗情况下,约1/3患者仍无效或反复发作,视为难治性ITP;SLE也是临床上常见而难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诸多环节免疫异常致B细胞功能亢进,其患病率为11000,鉴于我巨大的人口基数,严重影响着国人的生命质量与安全,目前以激素、细胞毒药物等为主要治疗手段,部分患者仍无效或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成为难治性SLE。并且,因发病环节及机制的复杂性,现ITP、SLE虽近年的生物免疫调控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研究结论仍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无论对于ITP还是SLE,诱导并巩固免疫耐受一直是其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先后主持的省科技攻关、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创委基金课题的研究,(1)证实了ITP患者Th1优势性偏离,并研究了MSC纠正ITP患者Th1优势性偏离、诱导ITP免疫耐受的机制。(2)首次发现ITP脾脏中Th1 Th2型趋化因子受体表达异常,表明患者脾脏中Th趋化因子受体参与了Th1优势性偏离机制的形成。结果先后分别发表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J Clin Immunol”、“J Trans Med”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目前,主持的课题在研究ITP、SLE之调节性B细胞(Breg)数量及功能改变的基础上,拟利用MSC免疫抑制特性、长久的生命力,研究其诱导Breg的分化及增强Breg功能的机制,特别是抑制自身反应性T、B细胞等研究,为诱导并维持SLE自身免疫耐受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科研工作:

副主编:临床实习医师手册.2012年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