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
程和琴
  • 所属院校:
    华东师范大学
  • 所属院系:
    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 研究领域:
    水下工程地貌 海岸带管理
  • 职称:
    研究员
  • 导师类型:
    --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1988/09 - 1992/06,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博士,导师:业治铮、汪品先 1985/09 - 1988/08,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产系,硕士,导师:乐昌硕 1979/09 - 1983/0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学士,导师:薛君治 工作经历: 1992/07-至今,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和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动力地貌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副教授、教授。 1996/09-1996/12,德国汉堡大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联系导师: V. Ittekkot 1998/09-1998/12,德国汉堡大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德国DAAD学者,联系导师: V. Ittekkot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 1. 基于动力沉积学的“水下工程地貌”创新成果 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参与1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荷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项目以及负责和参与多项其他相关项目执行期间,在我国长江河口、洋山深水港、珠江河口、琼州海峡和美国切萨比克湾James河口等区域,针对潮动力、海底地形、沙波运动及其稳定性、推移质输沙率、底沙再悬浮、河口河槽演变等对流域与河口大型工程的响应机制方面开展研究。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针对近岸海底底形运动尤其是粗粉砂和极细砂质底形运动开展了高分辨率探测综合研究,获得了潮致底沙周期性(幕式)再悬浮导致细颗粒沙波形成的创新模式及其解析模型和底形相图中沙纹—沙波转换边界;2)在长江河口发现了链珠状沙波;3)发现长江流域三峡大坝与河口大型工程导致河口区沙波分布前缘不断向海推进;4) 构建了包括径流、M4分潮、风应力、潮致余流、空间沉降滞后等更多驱动因子在内的潮汐河口河槽侧向沉积物捕集解析模型。这些成果丰富了推移质运动类型和特征,增进了对由较细颗粒组成的底形形成机制及人类活动影响的了解,推进对世界大河河口河槽动力沉积过程和机制的认识,尤其是关于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地貌过程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机理的认知。发表约80多篇论文(包括录用待刊),可为交通、水利、环境保护等工程应用部门服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该成果正在实际应用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之中。正在研制桥墩局部冲刷深度和桥墩周边流场分析将为跨江、跨海大桥主墩安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2014年应《第二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之邀,作为第二专题“海洋沉积过程及海底地形”召集人组织专题报告. 2. 基于水下工程地貌演变的海平面变化对城市安全影响创新成果 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是目前全球科学界、社会和政府及国际组织关注的热点问题。本人在陈吉余院士领导下,执行负责完成了上海市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长江口海平面上升对城市安全影响关键技术研究”,组织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态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学院及上海市水务局及其下属的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水文总站、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台等单位有关专家,开展长江河口区海平面上升幅度及其导致的河口动力场、岸滩与拦门沙及水下三角洲沉积地貌、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盐水入侵与淡水资源、城市供水安全、海塘防潮标准、水利分片规划除涝标准和应对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上海市城市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选择等多方面的有效合作研究。具体从流域—河口—海洋连续水动力系统角度,分析长江河口吴淞潮位记录(1912~2000年)中的理论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三峡大坝导致的河口河槽冲刷、城市地面沉降、河口深水航道整治与促淤围垦工程导致雍水的复合效应,预测2030年长江河口地区海平面上升10 ~16 cm。海平面上升将导致近岸海域潮位上升、潮流流速增大,设计高潮位和设计波高抬升,海塘防潮和供水安全标准降低。为此,提出上海市应对相对海平面上升的近期、中期和远期应对行动指南。该成果推进了对河口三角洲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幅度和成因机制的认识。出版专著1部,已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2013SR021637),发表中英文论文20篇,应《第四纪研究》约稿的论文目前已刊出;又应《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刊物之邀,组织有关上海地区海平面研究的专栏,该专栏将于本年度7月见刊。该成果已被上海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即上海市水务局认为是上海城市防汛和供水安全研究工作的又一创新性成果,不仅为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上海市海塘规划(2011—2020年)》(沪府【2013】88号文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即将目前上海市大陆及长兴岛海塘从100年一遇加11级风提高至200年一遇加12级风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该项规划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同时,为上海市供水规划(2019-2035年)》(沪府[2019]49号文)和国家防总《长江口咸潮应对工作预案》(国汛[2015]1号文)、《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上海市人大通过)等国家、上海重要文件的制定或修订、实施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而且,该成果已呈报国务院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在上海市和国家各主要报刊(《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等)、网络和瑞士国家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的报道。 3. 动力沉积地貌与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随着包括近岸和近海工程在内的人类活动不断增强,近海生物栖息地环境受到破坏,渔业资源不断衰退,亟待保护。本人负责完成科技部欧盟框架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 “海洋与海岸带管理多用户交互工具模型协议研究”和欧盟第六框架研究计划2个项目的研究,成功组织了英国、法国、墨西哥、加拿大、塞内加尔等国科学家和华东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及上海海洋大学的多名专家开展合作研究;邀请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专家和项目官员、墨西哥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水生生态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担任华东师范大学的顾问教授和客座教授。创新之处在于针对东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水生生态系统建模工具、海岸剖面分析模型技术和由本人负责的国际项目团队研发的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标准、鱼尺以及海岸带管理多用户在线交互工具的综合系统方法,结合社区调查与意愿分析法,形成生态系统水平上的海岸带生态-经济-社会效应评估工具,反映侧重于渔业资源管理的海岸系统自然与人文作用之间的反馈机制,从而达成允许海岸带多个利益相关方在多目标和多准则下实现对海岸系统协调综合管理的目标。科学意义在于增进了关于生态系统水平上的海岸带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综合效应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此外,还组织签署了与法国凡尔赛大学和塞内加尔国家农业科学院合作协议;组织承办了联合国粮农组织(UNFAO)委托的“生态系统方法国际研讨会”,代表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12个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专门派出高级专家前来参会。且于2011年,应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邀请,赴西非加纳参加非洲大陆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会议,并做有关中国渔业生态系统方法的报告。 项目执行期间,负责联系并成功签署两份国际校际合作协议。应邀在《资源科学》上发表专栏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专利2项(ZL 200920073459.9和ZL 200930099275.5)和软件著作权2项(2009SR022333和2010SR020477)。负责完成的“鱼尺”研究成果已被编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通讯》第539期;该成果已被国内《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国海洋报》、《科学时报》、新华社、上海科技网、中国水产网、科技部主要成果通讯等一系列主流媒体报道,并在2010年上海市高考语文有关鱼尺作文考题发布后,上海的多家新闻媒体又进一步报道和转载课题组的鱼尺成果。作为中方负责人参与完成的欧盟第六框架研究项目(Incofish)获得欧盟科技总司自欧盟框架计划实施以来最成功的40个项目之一和星级项目。 科研项目: 主持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与荷兰科学研究组织(NWO)、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合作研究项目,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动力沉积过程对大型工程的自适应机理研究, 2017-2021 [2] 交通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海事测绘中心, 重点港口航道水深变化监测系统研究及应用, 2020. [3]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委托项目,重大水利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地质环境影响调查评价,2019-2021 [4]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委托项目,重大水利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地质环境影响研究,2015-2018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长江河口河槽沉积物捕集对河口大型工程的响应机制,2015-2018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长江河口河槽演变过程对大型工程的响应,2014 [7] 国家科技部,国家海洋公益性重大项目子课题,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的海岸带脆弱性评估与城市供水安全风险管理分析,2010-2014 [8] 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海洋与海岸带管理多用户交互工具模型协议,2008-2010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长江流域大型工程对河口沙波特征的影响研究,2008-2010 [10]上海交通大学, 长江口南港--南槽沉积动力学,2003 [11] 海洋动力学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长江口底形运动与再悬浮特征研究,2001-2-3 [12] 上海市原水公司, 青草沙水库咨询研究, 2002-2006 [13] 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东海海洋保护区建模分析,2007-2008 [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 长江流域大型工程对河口沙波特征及稳定域的影响研究,2006 [15] 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项目,长江口底沙再悬浮过程中重金属污染物释放研究.1999-2002 [16]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启明星计划项目,长江口南支高分辨率底床沙波运动速率研究,1997-2000 [17] 地质矿产部,九五攻关子课题,上海市岸滩冲淤与海平面上升调查分析研究,1997-1998 [18] 上海市教委,青年教师基金课题,长江口南支底沙推移速率与航槽开发,1995-1998 [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琼州海峡波流联合作用下的沙波稳定性分析,1996-1998 国际合作Co-PI: [1] 欧盟第六框架研究计划(FP6)项目“侧重于水生生态和渔业资源的海岸带多种需求综合研究(2005~2008)”(003739), 2005年5月至2008年4月(32个国家50多个研究机构组成),该项目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一个欧盟框架研究计划项目。 [2] 欧盟第六框架研究计划(FP6)项目“海洋与海岸带资源可持续管理多用户交互工具模型协议开发研究”(012054),2005年底至2008年(20个国家23个研究机构组成)。 [3] 墨西哥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Metabolic and structural indicators in aquatic ecosystem”(编号CONACYT-104974),2011年至2014年(6个国家7个研究机构组成)。 [4] 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委员会(SSHRC)国际合作项目“Too Big To Ignore__Global Partnership for Small-scale Fisheries Research”项目,2012年至2017年,(27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内的15个政府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组成)www.toobigtoignore.net )。 骨干参加: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长江河口和Ems河口细颗粒泥沙动力过程及其影响因素,2011-2014 [2]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长江口海平面上升对城市安全影响及应对关键技术研究,2010-2013 [3] 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委托课题,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和邻近河段河势及其影响分析,2014-2017 [4] 上海市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长江口北支演变及其对上海市滩涂资源影响的工程对策研究,2004-2007 [5] 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长时间尺度河口近岸环境演变及其对河口过程的响应,2002-2006 [6]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上海深水港),洋山港及其毗连海区的冲淤动态和航道回淤研究,1995-1997 [7] 海南省航道局,委托课题,海口新港航道整治工程自然条件分析委托,1996 课程教学: 2000—2001:主讲《沉积地貌学概论》,36个学时,程和琴 2002—2013:主讲《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学》,36个学时,程和琴,戴志军,李茂田 书籍: [1] 程和琴,姜月华. 长江中下游物理过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出版中) [2] 程和琴, 陈吉余. 海平面上升对长江河口的影响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3] 程和琴. 海岸系统人文效应及其调控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4] 程和琴, 王宝灿. 地层的不连续性及其研究.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4.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