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述:
付晚涛,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化工专业博士,2007年6月到大连海洋大学工作,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购置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培养等相关研究仪器设备,如生物安全柜、PCR仪、荧光倒置显微镜(摄像、拍照,上网等功能)、光照培养箱、可控温培养摇床、培养箱、烘箱、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旋转蒸发仪等,同时为研究生准备了工作间,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发放补助。 近几年发表文章30多篇,其中在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Tissue and Cell,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其中几篇文章被SCI高影响因子(SCI 影响因子10以上的期刊文章多次引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件;主持制定国家海洋局技术标准1件、辽宁省地方标准3件。主要从事如下三个方向科研服务于产业应用工作: 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化 1. 大型海藻的高值化开发利用,开发高价值功能饲料饵料,已经在海南、福建、山东、辽宁等多家企业应用。 2. 以产业应用为导向,(1)诱导获得适宜低温环境金藻藻株和扁藻藻株,同时获得适宜高温环境硅藻藻株,建立规模化、低成本培养、采收微藻的集成工艺体系,为微藻应用,主要适宜中国北方海水增养殖育苗需求提供微藻生物量。 3. 针对海水和养殖领域的主要病源细菌,从海绵或海洋极端环境中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的海绵放线菌或海洋极端环境放线菌,分别建立了针对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的不同病源细菌的海绵放线菌库,初步实现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病源细菌导致病害的防与治的产业应用。 二、服务于国家、地方及产业的近海生态系统的认知、承载力评估、资源养护与利用 1. 针对海水增养殖导致的海洋生态问题,如贝类底托网采捕导致的海底生态系统受损进而引起贝类产量严重下降问题,从典型生物(底栖微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贝类及其敌害动物)与生态角度综合评价海洋生态系统受损程度、恢复程度以及是否适宜再次实施海水增养殖作业,并提供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海水增养殖评估技术体系。 2. 针对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现状,基于野生海藻场和海草床的生态系统认知,以及大型海藻的育苗繁殖和海草的播种与移植,建立评价海藻场和海草床生态系统的技术方法,进而恢复/修复海藻场和海草床生态系统,为近海生态恢复和渔业资源恢复提供技术方案。 3. 基于近海生态系统的认知与承载力评估,从事大海洋生态系统的资源养护和开发利用。 三、提升国产鱼粉品质的生物学工艺研究及相关环境问题解决方案与产业应用 1. 基于国产鱼粉全过程生产工艺,尤其在鱼粉蒸煮过程中鱼腥味污染周边环境问题,设计、制作生物反应器,既清除鱼粉蒸煮过程中的鱼腥味,又转化其中废弃物为生物资源,服务于中国鱼粉生产产业; 2. 基于国产鱼粉的品质低而导致价格低问题,采用生物学方法提升国产鱼粉品质主要指标,进而提升国产鱼粉价格,应用于中国鱼粉产业。
科研工作:
工作经历:
起止年月工作单位任职
2007.06-至今大连海洋大学,教授
1991.06-2002.08大连交通大学,应用化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指导研究生情况:
在读人数2已毕业人数6
所指导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就业去向等情况介绍
毕业研究生:1. 张菊林获得2013年国家奖学金,发表英文SCI文章1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文章4篇(2篇录用);2014年毕业,就职于甘肃省兰州市一家事业单位;2. 冯天威,发表中文核心期刊3篇,发现大型海藻新种1种;2014年毕业,就职于山东省青岛市一家公司;3. 王化登,发表2篇中文核心期刊,2015年毕业,就职于江苏省一家科研单位;4. 李旦,2017年毕业,就职于山东烟台一家事业单位;5.任浩杰,2017年毕业,就职于广东海大饲料,从事技术研发;6. 杜英侠,2017年毕业,就职于秦皇岛一家关于生物制剂公司,从事技术研发
教育背景:
学习经历:
起止年月学校所学专业学历学位
2002.08-2007.03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生物化学工程博士研究生博士
1997.09-2000.06大连交通大学环境科学硕士研究生硕士
1987.09-1991.06大连交通大学应用化学本科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