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述:
一、 肠系膜血管疾病治疗模式的创新(1)针对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临床治疗难题,对门静脉血栓伴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病人开展TIPS术,取得了治疗模式关键技术的革命性创新,拓宽了国内外视为TIPS相对禁忌证的指征。(2)国内率先开展“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先进的“急性肠系膜缺血的多学科阶梯式综合治疗模式”,强调血管腔内治疗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新模式,明显降低死亡率,有效地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意大利著名血管外科专家Serra Franciscis教授撰写EDITORIAL COMMENT对所发表论文表示赞同, 建议针对此类疾病运用损伤控制性联合多学科阶梯联合模式,建立肠卒中治疗的研究中心。(3)针对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这一重危疾病,在国内率先成立“肠卒中”诊治中心,联合多学科治疗团队,优化肠卒中通道,组建24小时应急小组,将多种治疗技术相融合,将死亡率从文献报道的29-38%下降至11.63%,有效地降低短肠综合征的发生,并在国际国内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受到南京日报、金陵晚报的众多媒体宣传,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二、 严重腹部创伤的综合救治(1)临床方面,积极推广“损伤控制性外科”在严重创伤的应用,联合多学科治疗团队,融合多学科技术,成功救治大量疑难危重患者。“严重创伤的损伤性处理与各部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于2011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在腹部创伤合并感染等方面研究深入,参与“腹部创伤治疗理念创新与技术进步”研究, 2015年获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基础研究方面,在黎介寿院士指导下,围绕“损伤控制性外科”开展系列研究。从2006年开展至今,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2009年在国际上最早建立损伤控制性外科研究的动物模型。2011年提出在腹部创伤合并肠系膜上动脉损伤后,使用临时性血管腔内分流管最佳时机和方案优化,获得美国创伤外科前任主席Todd Rasmussen教授高度评价,认为此研究正是大家期待的工作。 针对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多发肠管破裂的战创伤救治,提出“应用肠腔内引流联合暂时夹闭的方法”,提高救治成功率。美军Matthew J. Martin上校高度赞赏我们做的系列工作。
科研工作:
1. Ding Weiwei, Li Jieshou. Inflammatory Respond in Cardiovascular Surgery. Spinger 2013. Chapter “Temporary intravascular shunt in complex vascular surgery” p131-137.2. 丁威威,《直肠、肛管与会阴重建手术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4年8月,参编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