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述:
赵丽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系副主任、学院党委委员,兼任中国化学会会员、世界理论与计算化学家协会(WATOC)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等学术职务。入选2009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8年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计划、2015年北京工业大学“京华人才”计划,获得2015年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级、省部级、所在单位及企业项目共26项,其中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参与国家863计划等项目。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4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项、实用新型授权1项。主要从事致癌作用机理及新型抗癌药物的研究,主要学术贡献包括:1、提出亚硝胺代谢活化导致DNA股间交联是其致癌作用的关键步骤;2、阐明了亚硝基脲抗癌和致癌作用机制的关键差异,并提出dG-dC交联作为评价双官能团亚硝基脲抗癌活性的生物标志物,为设计开发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奠定了基础。2008年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进行有关慢性炎症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2012-2013年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Masonic癌症中心,进行有关烟草特异亚硝胺导致食管癌的生物标志物研究;长期以来与香港中文大学微生物系合作开展有关人乳头瘤病毒(HPV)与环境因素的协同致癌作用研究。主讲本科生《仪器分析》、《食品检测技术》和研究生《量子生物学》等课程,获得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和“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等,主持校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和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各1项。培养的研究生中有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工业大学优秀学位论文、校科技之星和十佳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科研工作: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8.01-2021.12,项目负责人):低氧激活联合亚硝基脲的作用机理及抗癌活性研究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6.01-2018.12,项目负责人):新型靶向性抗耐药亚硝基脲类烷化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3.北京工业大学“京华人才”支持计划(2015.01-2017.12,项目负责人):新型靶向性亚硝基脲类抗癌药物的研究。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01-2016.12,项目负责人):环境中N-亚硝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致癌活性关系及其生物标志物研究。5.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2015.01-2015.12,项目负责人):烟草特异亚硝胺导致肺癌的生物标志物研究。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10.01-2012.12,项目负责人):N-亚硝基化合物对DNA的损伤作用机制及相关构效关系。7.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B类(2010.01-2012.12,项目负责人):N-亚硝基化合物对DNA的损伤作用及致癌机理研究。8.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预探索项目(2011.01-2012.06,项目负责人):烷基亚硝胺对DNA的损伤作用与其致癌靶器官之间的关系。9.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2008.01-2009.12,项目负责人):癌症相关标志物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