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曾毅
  • 所属院校:
    北京工业大学
  • 所属院系:
    生命学院
  • 研究领域:
    --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海洋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
个人简介

个人简述:

病毒学、肿瘤学家,1929年生于广东揭西。195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兼职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1974-1975年在英国的格拉斯哥病毒研究所做客座研究员从事肿瘤基础研究。1986-1987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作为客座研究员从事HIV的研究。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工业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院士实验室主任,国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资深顾问和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名誉会长,全球病毒网络中心(Global Virus Network)科学顾问委员会执委,中国病毒网络中心主任。曾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及院长,三届国务院学位评审组成员,卫生部科技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顾问委员会和肿瘤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微生物联盟执委,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联合国亚太地区艾滋病与发展领导论坛指导委员会执委,世界卫生组织肿瘤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1956-1960年,从事脊髓灰质炎病毒,减毒性疫苗免疫,肠道病毒、麻疹病毒的研究。1960年起从事肿瘤病毒研究。从1973年开始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应用血清学指标可以在发病前18-20年预测鼻咽癌发生的可能性,使早期诊断率从20-30%提高到80-90%,挽救了大批病人的生命;在国际上首次从高分化和低分化鼻咽癌建立细胞株,发现高分化癌细胞也带有EB病毒基因和抗原;发现HLA与鼻咽癌发生有关的一些易感和抵抗基因,鼻咽癌高发区的一些中草药、植物和食物带有TPA等促癌物,人鼻咽部的厌氧杆菌能产生促癌物丁酸;在国际上首次证明在促癌物TPA和丁酸的协同作用下,EB病毒感染的人胎鼻咽部粘膜组织在裸鼠能诱发T、B细胞淋巴瘤和人鼻咽癌。这是EB病毒诱发人鼻咽癌的直接证据,同时也提供了研究鼻咽癌病因多因素和作用机制的模型;已研究出EB病毒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证明EBV LAMP 2疫苗能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80年代,中央电视台曾拍摄曾毅科研团队有关EB病毒研究成果,题为“与魔鬼打交道的人”的纪录片;90年代,法国中央电视台来华拍摄题为“希望来自中国Hope from China”的纪录片,并在法国电视播放两次。在国内首次研究了HTLV-1病毒在我国的分布及其与成年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HPV与宫颈癌的关系;证明食管癌有HPV16或18型等病毒,HPV18 E6E7单独或与促癌物、致癌物、放射等因素协同作用能诱发正常胎儿食管上皮细胞癌变;表明HPV在食管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正在研究多种HPV疫苗;研究HHV-8病毒在我国的流行分布及其与卡波西肉瘤和艾滋病的关系;首次应用人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合同作用诱发人胎肝细胞癌变并建立了细胞株;证明蓝藻毒素能诱发永生细胞癌变。从1984年起开展艾滋病毒(HIV)和艾滋病的研究,证明1982年HIV随血液制品从美国传入中国,1983感染中国公民,1987年分离到第一个中国的HIV-1毒株;进行HIV-1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建立了HIV的快速诊断方法,快速诊断试剂盒获卫生部批准。一直从事艾滋病宣传教育和干预及HIV药物和疫苗的研究。研制的治疗艾滋病中药已经国家药监局批准上临床试验。正在研究的多载体序贯和重复应用的HIV疫苗,有两种疫苗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临床试验,另一种疫苗正在审批中。曾毅院士共发表中英文论文600余篇,著书6本,论文集4本。曾获国家杰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称号,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及陈嘉庚医药科学奖。2006年获英国Belly-Martin基金会艾滋病防治贡献奖,2008年获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2009年获北京市科技二等奖,2012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2013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