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夏海平
  • 所属院校:
    厦门大学
  • 所属院系:
    水利工程学院
  • 研究领域:
    材料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芳香化学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
  • 招生专业:
    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个人简介

科研工作:

夏海平博士,男,196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化学会副理事长。
已主持十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有机、高分子各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金属有机)一项,科技部“863”专题一项,福建省重点科技项目一项,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一项,国家“九五”攻关子课题一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分别为第一和第三完成人),副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分别为第三和第二完成人)。1992年获“中国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优秀青年化学奖”,2002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奖”,2004年获第七届“福建青年科技奖”,2004年获第十一届“运盛青年科技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0年获聘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入选厦门市“拔尖人才”, 2013年获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4年入选“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获中国化学会第七届“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
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2方面研究。高分子方面,曾研究导电高分子、超支化与树状高分子、分离膜、基团转移聚合等;金属有机方面,主要研究金属有机共轭体系的合成方法学。开拓了一系列构筑金属杂环的新方法——[5+1]、[4+2]和[3+3]关环法等;近年,还发现了一些经典的有机反应(如SNAr等)也可以拓展到金属有机体系,并运用这些新方法合成了100多种稳定的金属杂环共轭体系。特别是合成了首例金属杂戊搭炔、金属杂戊搭烯、金属杂吡啶炔、金属杂苯并噻唑、金属杂苯并噁唑等新的金属有机共轭杂环体系。对这些共轭体系的光电性能也进行了研究。
2013年以来,在Nature Chemistry等杂志上报道了一个颠覆传统的全新芳香体系-碳龙配合物(Carbolong Complexes),该体系与传统芳香体系光电性能截然不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工作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已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通讯作者论文曾被“Sciences”、“Scienceshot”、“ScienceDaily”、“Nature Chemistry”、“Nature China”、 “C&E News”、“Heart Cut”、“Noteworthy Chemistry”、“Chemistry World”、“World of Chemicals”、“Nanotechnology Now”、“Nano Daily”、“Pinterest”、“Fnews”、“PhysOrg”、“TrendsSoul”、“Nanowerk”等科技媒体专题报道 20多篇次。
2014年,《德国应用化学》杂志的“人物专访介绍”栏目对夏海平做了介绍(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3968)。

课题组网页 http://hpxia.xmu.edu.cn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