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贺爱军
  • 所属院校:
    宁波大学
  • 所属院系:
    外国语学院
  • 研究领域:
    译者与译者形象、翻译实践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
  • 招生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笔译、翻译学
个人简介

个人简述:

贺爱军,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合作导师。宁波大学“阳光教授”、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翻译协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员,浙江省翻译协会理事。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UNY)访学,担任该校翻译研究与教学中心(TRIP)高级研究员。在Babel、《外国语》《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外国文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译著10余部,参与编撰《中国译学大辞典》《中国翻译家研究》等大型工具书,出版教材2部。完成国家、省部级等课题8项。


科研工作:

主要论文

[1] Red China, Red Translation,Babel, 2008(2),1/1.

[2] 晚清至“五四”的译者形象变迁及其缘由探源,《外国语》,2015年第3期,1/1.

[3] 浙籍译家群的生发及其缘由索隐,《中国翻译》,2012年第2期,1/2.

[4] 翻译文化战略观考量,《中国翻译》, 2007年第4期,1/1.

[5] 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外国文学研究》, 2010年第2期, A&HCI检索,1/2.

[6] 青少年文学研究的三维视角, 《外国文学研究》, 2007年第3期 ,1/2.

[7] 中国译学三路向:文艺·科学·文化,《上海翻译 》, 2008年第3期, 1/1.

[8] 鲁迅“硬译”的文化解读 《上海翻译》, 2009年第4期, 1/1.

[9] 翻译话语的演变与重铸,《外语教学 》, 2008年第6期,1/1.

[10] 翻译专业建设的世纪回眸与前景展望,《外语界》, 2009年第2期,1/2.

[11] 融合与逾越——《暴风雨》中异质文明较量方式探究,《外国语文》,2011第3期,1/2.

[12] 译学成长的阶段划分,《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4期, CUAA转载,1/1.

[13]晚清至五四的译者形象变迁及缘由探源,《外国语》,2015年第3期,CSSCI检索,1/1.

[14]翻译对等的原型范畴理论识解,《外语教学》,2016年第5期,CSSCI检索,1/1.

[15] 从“译”到“翻译”——翻译本体话语演变与分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3期,1/2.

[16]应用翻译学的学科开拓与学术创新,《中国翻译》2017年第4期,CSSCI检索,1/1.

主要著作

[1] 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以佛经译者和近现代西学译者为中心,科学出版社,2015年10月,1/1.

[2] 浙江翻译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2/3.

[3] 中国译学大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1月,编委.

[4]中国翻译家研究(三卷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1月,编委.

[5] 《太阳来的十秒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月,1/2.

[6] 《隔离区来的人》,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5月,1/3.

[7] 《世界梦想——全球作家为孩子创作的和平故事》,2014年5月,1/3.

[8] 《国富论》,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1/2.

[9] 《精神分析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1/2.

[10] 《心灵日记》,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年3月,1/2.

[11] 《心灵鸡汤——最幸福的约定》,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9月,主译.

[12] 《野姑娘黛西·米勒》,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主译.

[13] 《麦琪的礼物》,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年1月, 主译.

浙江翻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会员

[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翻译地理学视域中的浙籍译家研究”,2012/06~,1/5.

[2] 浙江省哲社课题,“浙籍译家群研究”,2011/07~2016/09,结题,1/5.

[3] 浙江省哲社课题,“翻译家鲁迅研究”,结题,1/6.

[4] 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政府网站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宁波市为例”, 结题,1/3.

[5] 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翻译教学研究”,结题,1/5.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公开信息,仅作学术交流之目的,非为商业用途。
如若涉及侵权事宜,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将即刻修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86 191 9534 4490。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