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
厦门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纳米科技中心常务副主任,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分会理事,福建省电子显微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1978年1月至1983年8月在石油工业部管材中心(现为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材研究所)工作,1990年3月至2007年8月在厦门大学化学系(现为化学化工学院)工作,2007年9月起在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工作,1992年9月至1996年3月期间应邀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医学院从事博士后合作研究。长期从事生物医学材料、功能薄膜材料和材料微结构方面的研究,先后研制和开发了牙釉质表面再生修复防龋涂剂、可储存可注射型根管填充糊剂、牙釉质表面有序结构仿生修复涂层制备的电化学技术、超声波骨质测定仪、纳米复合生物活性骨水泥、稀土生物材料和铝基复合材料表面防腐处理技术。在牙釉质表面仿生修复材料、光电功能连续陶瓷自由薄膜及其制备技术、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微结构和环境失效机制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部分研究工作为国际上首次发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牙本质表面局部再矿化机理的力-电效应研究"、973项目专项"沉积产物同质/异质外延生长机理"、国家863项目"纳米TiO2涂层光生阴极保护技术"、国家发改委科技项目"稀土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卫生部研究基金"牙表面仿生修复涂剂的研制"、福建省发改委专项"可储存可注射型根管填充糊剂"、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功能性连续SiC自由薄膜的可工程化制备技术及其验证"等省部级以上课题,以及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先驱体法制备新型强光发射连续SiC自由薄膜的关键基础问题研究"、厦门市科技项目"牙表面仿生修复涂剂的研制"和企业委托研发课题"纳米涂层材料";合作承担国家“十五”和 “十一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正式发表论文13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20项(其中12项已授权),专著《骨矿与临床》(副主编),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46篇(其中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大会特邀报告5篇),1项科研成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3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1项为国际先进,2项为国内领先)。获厦门大学南强一等集体奖(科研类,1999)。曾担任第一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大会秘书长(1998),第五届国际材料大会(IUMRS-ICAM’99)仿生材料分会主席(1999),第一届国际骨矿化会议(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科学委员会委员(2001)。
自1996年以来,先后为材料系本科生主讲:金属材料学,材料科学基础,无机材料物理化学,专
业英语等课程。目前主讲:电子显微分析(硕士研究生学位课),应用数理统计(硕士研究生学位
课),生物医用材料(硕士研究生选修课和大四本科生)。获厦门大学“华为”奖教奖(2001)和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
主持国家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福建省教育厅“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项目;指导的学生团队在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银奖(2010年),在福建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金奖(2009年)。
教育背景:
厦门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纳米科技中心常务副主任,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分会理事,福建省电子显微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1978年1月至1983年8月在石油工业部管材中心(现为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材研究所)工作,1990年3月至2007年8月在厦门大学化学系(现为化学化工学院)工作,2007年9月起在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工作,1992年9月至1996年3月期间应邀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医学院从事博士后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