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张农
  • 所属院校:
    中国矿业大学
  • 所属院系:
    矿业工程学院
  • 研究领域:
    --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硕导/博导
  • 招生专业:
    材料学
个人简介

个人简述:

张农,采矿工程专家,中国矿业大学二级教授。1968年12月出生,安徽金寨人。198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6月,获得本校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院长、深部煤炭资源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矿支护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及巷道支护专家组组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能源环境科技协会理事、江苏省煤炭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煤矿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学会会员,《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能源技术与管理》、《煤矿支护》杂志编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矿业工程组)秘书。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5项省部人才项目资助,承担企业合作攻关项目百余项。系统研究了煤矿开采岩层运动、破坏及采动应力演化规律,发明采动巷道层状顶板楔形整体控制方法,创新高性能锚杆、钢绞线预拉力桁架等主动式高强预应力支护技术,显著推动了煤矿复杂条件锚杆支护技术和高产高效开采;揭示了采动破裂岩体注浆固结规律,发展了滞后注浆加固技术,为煤矿采动软岩巷道控制提供了科学途径;创新多种沿空留巷技术,提出无煤柱连续卸压开采和低透气性煤层群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的技术体系,为我国普遍存在的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群安全开采提供科学方法。研究成果经两淮矿区工程验证后直接推广到80余对矿井、280余万米的巷道工程中,技术覆盖到17个矿区、10亿吨产能,取得显著经济、安全和社会效益。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5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SCI检索论文22篇、EI检索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44项,公开42项;另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培养毕业博士10名、硕士70名。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矿用锚索技术推广先进个人(2001、2003、2006)、江苏省第六届优秀科技工作者(2003)、煤矿安全技术专家会诊突出贡献奖(2005)、江苏省青年科技奖(2006)、煤炭工业技术创新优秀人才(2006)、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6)、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2008)、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2010)、江苏省先进工作者(2011)、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2012)、全国先进工作者(2015)等荣誉称号。


科研工作:

1项目名称:高强度开采矿区环境损伤的形成机理与预测,来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经费:621万元,主要承担工作:实验室试验,数值计算,现场测试2项目名称:深井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与实践,来源: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经费:300万元,主要承担工作:实验室试验,数值计算,现场测试3项目名称:深井软岩巷道底板下向加固钻孔孔壁稳定性研究,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80万元,主要承担工作:实验室试验,数值计算,现场测试4项目名称:卸压开采及巷道围岩控制研究,来源: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10万元,主要承担工作:实验室试验,数值计算,现场测试5项目名称:高地压留巷结构采动时变特性及分段稳定机制研究,来源:博士点基金项目,经费:12万元,主要承担工作:实验室试验,数值计算,现场测试6项目名称:“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矿井深部开采安全保障技术及装备开发”项目课题四的4个子课题,来源:“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经费:309.5万元,主要承担工作:实验室试验,数值计算,现场测试7项目名称:湿喷混凝土技术在淮北矿区的研究与应用,来源: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费:20万元,主要承担工作:实验室试验,数值计算,现场测试


教育背景:

198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6月,获得本校博士学位。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