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李培华
  • 所属院校:
    大连理工大学
  • 所属院系:
    --
  • 研究领域: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理论解决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当前的研究兴趣是基于统计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大规模图像分类和检索、基于视频的行为识别、语义分割,以及生物特征识别主要包括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等。我们致力于在顶尖的国际期刊如IEEETPAMI、IEEETIP、IEEETCSVT、PR等和顶尖的国际会议如ICCV、CVPR、ECCV发表学术论文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致力于通过与公司和企业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硕导/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述:

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交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有着生物学、医学及工程学教育背景及国外博士后留学经历。目前主要将生物物理学、医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组织工程、基因工程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相互结合。曾建立血管体外器官培养系统,整合压力、血流、温度等多种生物探头以及电机阀门等元器件,实现动态检测及自动调整体外器官的培养状态;曾经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生物物理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即机械应力脉动频率对细胞功能的影响。这一研究方向的深入发展,有望解决心血管疾病、运动医学、肿瘤医学、航天医学等领域的一些重要基础研究问题。该方向已经发表相关论文4篇,其中一篇论文被生物物理领域国际著名杂志BiophysicalJournal录用。该杂志审稿人评价该文在细胞应变反应的机制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本团队将诺贝尔奖得主钱永健(RogerY.Tsien)教授在荧光蛋白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FRET技术融入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实现了在机械应力下的活细胞内蛋白活性实时FRET检测,并应用生物力学、分子生物学及图像分析处理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方法,研发新型细胞内蛋白活性的荧光探针,开展了不同力学信号对血管壁细胞功能改变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科学价值的成果。已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No.31670867,No.31000060,No.30570459,No.10972139),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No.10732070,No.10132020)及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与企业合作的研发项目2项,通过无创伤生物探测技术研发相应的生物芯片以检测膀胱癌。完成相关论文已发表在Nature系列期刊ScientificReports、CardiovascularResearch(骨科学领域Top)、英国皇家学会JournalofRoyalSocietyInterface、JournalofOrthopaedicResearch(骨科学领域Top)等杂志上。累计在国内外期刊已经发表文章70余篇,累积影响因子50以上,累积SCI他引次数2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约70余次,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并获得《光明日报》、《中国科学网》、《大连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专门报道。目前主持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细胞图像与医学工程实验室,正致力于新的荧光蛋白FRET生物探针设计制备与应用方面,以及在微流控芯片上进行活细胞蛋白活性动态检测等领域的工作。目前已经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其中一项发明专利已经转让给企业。


科研工作:

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交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有着生物学、医学及工程学教育背景及国外博士后留学经历。目前主要将生物物理学、医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组织工程、基因工程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相互结合。曾建立血管体外器官培养系统,整合压力、血流、温度等多种生物探头以及电机阀门等元器件,实现动态检测及自动调整体外器官的培养状态;曾经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生物物理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即机械应力脉动频率对细胞功能的影响。这一研究方向的深入发展,有望解决心血管疾病、运动医学、肿瘤医学、航天医学等领域的一些重要基础研究问题。该方向已经发表相关论文4篇,其中一篇论文被生物物理领域国际著名杂志BiophysicalJournal录用。该杂志审稿人评价该文在细胞应变反应的机制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本团队将诺贝尔奖得主钱永健(RogerY.Tsien)教授在荧光蛋白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FRET技术融入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实现了在机械应力下的活细胞内蛋白活性实时FRET检测,并应用生物力学、分子生物学及图像分析处理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方法,研发新型细胞内蛋白活性的荧光探针,开展了不同力学信号对血管壁细胞功能改变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科学价值的成果。已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No.31670867,No.31000060,No.30570459,No.10972139),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No.10732070,No.10132020)及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与企业合作的研发项目2项,通过无创伤生物探测技术研发相应的生物芯片以检测膀胱癌。完成相关论文已发表在Nature系列期刊ScientificReports、CardiovascularResearch(骨科学领域Top)、英国皇家学会JournalofRoyalSocietyInterface、JournalofOrthopaedicResearch(骨科学领域Top)等杂志上。累计在国内外期刊已经发表文章70余篇,累积影响因子50以上,累积SCI他引次数2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约70余次,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并获得《光明日报》、《中国科学网》、《大连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专门报道。目前主持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细胞图像与医学工程实验室,正致力于新的荧光蛋白FRET生物探针设计制备与应用方面,以及在微流控芯片上进行活细胞蛋白活性动态检测等领域的工作。目前已经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其中一项发明专利已经转让给企业。


教育背景:

1999.9--2002.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博士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公开信息,仅作学术交流之目的,非为商业用途。
如若涉及侵权事宜,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将即刻修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