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张晓坤
  • 所属院校:
    厦门大学
  • 所属院系:
    药学院
  • 研究领域:
    癌症分子机理研究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
  • 招生专业:
    化学生物学
个人简介

科研工作:

他于1984-1986获中国政府奖学金,1988年获美国 Cathy(凯茜)综合医院奖(Cathy General Hospital Award),1990-1992年获得博士后奖学金,1993-1994年获得Concern Foundation Award,1999年其专利药Targretin被FDA批准应用于皮肤癌治疗,2001年获得“杰出原创奖”(Wonderful Original Work)。2006年,张晓坤博士联合在美国和新加坡的著名学者许华曦博士、冯根生博士、郑立谋博士和洪万进博士于2006年在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院将瞄准国家人口与健康的重大需求,以生命科学和医学交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为主攻方向,围绕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症和烈性传染病等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旨在建立世界一流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做出世界一流科研成果,极大地提高厦门大学的生命科学研究水平,培育新思想和创新型人才,并以此作为吸引来自政府和私人企业投资的重要基地。

张晓坤教授长期从事核受体的基础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于维生素A、视黄醇类化合物和衍生物的抗癌作用,以及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他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核心期刊发表100余篇具有重要创见的研究论文。过去十余年,他在美国承担了十余项科研项目,包括美国国立卫生院、美国军队和加州政府资助的癌症研究项目。他在美国获得9项发明专利,在中国申请发明专利1项,其中有些已转化成有效的抗癌药物,如其专利药Targretin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RXR开发出来的药物,已被FDA批准应用于皮肤癌治疗,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近年,Targretin在临床上被证明对肺癌(III期临床)和乳腺癌(II期临床)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张晓坤教授主要学术成绩
A. 发现RXR通过调控它的双链活性调控靶基因的转录(Nature 355:441-446,1992),这是他在这一领域最先报道,该文章在1994年的Nature杂志上被评为热点文章,本发现促使RXR功能研究领域进入飞跃式的发展时期;

B. 发现视黄醇新的作用、肿瘤耐药的分子机制(Nature 340: 653, 1989),最先发现视黄醇调控RXR同源二聚体活性的新的信号转导通路(Nature 358: 587-591, 1992),开辟了基于RXR活性调控发现和发展新的癌症治疗药物的时期;

C. 发现某些视黄醇物质和凋亡诱导剂可通过调控TR3出核,使TR3从一个细胞生长的关键介导分子转变为非常有用前凋亡分子(Science 289: 1159-1164, 2000),使核受体研究以及基于新的作用机制的理解发现和发展新的药物进入另一个崭新的时期;

D. 2004年的另一个重大发现是,发现了通过调控Bcl-2 N-末端环区的活性,可使Bcl-2从一个抗凋亡分子转变为前凋亡分子,其中包括TR3的作用(Cell 116:527-40,2004)。对于人类约一半的恶性肿瘤过表达Bcl-2并由于该基因的表达使大量化疗药物失去作用而言,该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E. 发现和发展了基于核受体调控的许多非常有效的化合物,在基础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有自己的专利药物Targretin已在临床上用于皮肤癌的治疗,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RXRa为分子靶点的药物,开创了由分子作用机理理性开发药物的新的时期。


教育背景:

    张晓坤博士,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Burnham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他于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学系,1982-1984年任厦门大学生物系研究助理,1989年获美国佛蒙特州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89-1992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Burnham学院跟随Magnus Pfahl博士开展博士后的工作,1992-199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Burnham学院任研究助理,1993开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Burnham学院组建自己的实验室,任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1999-200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Burnham学院任副教授,2006年升任教授。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