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述:
工作经历:1990.9-1998.10工作于中国农科院畜牧所遗传育种室,助理研究员。-2003年12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完成人)、2001年12月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03.4-2005.4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在站博士后2005.10-现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社会工作:-现任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马驼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第二届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第二届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奶业协会遗传育种工作委员会秘书主要学术成就、创新成果及其学术价值1)完成对荷斯坦牛及兼用牛的生产性能、体型性状和繁殖性能遗传评估,是2007年实现我国奶牛全国联合遗传评估技术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研制和更新2007-2010年各版本中国奶牛生产性能指数(CPI);奶牛遗传估计结果应用于全国种公牛排队为国家良种补贴提供依据。创新杂种优势估计理论,建立了利用回归技术进行多品种群体遗传评估的统计模型和方法,评估理念用于全国肉牛遗传评估。2)利用动态模拟和基因流动法,建立中国荷斯坦牛和内蒙古三河牛最优化的育种目标和量化了高效育种规划参数;在基因组选择(GS)模型筛选、利用国际资源群体信息提高我国奶牛GS准确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2012年起我国实施奶牛GS提供了技术支撑;建立了繁殖等非线性性状遗传评估的阈模型技术体系,为修订GCPI添加重要繁殖性状打下基础。3)利用基因优选法、候选基因法、差显法等筛选了与繁殖、乳房炎、耐寒等重要经济性状关联的35个遗传标记,获得牛蜘蛛腿遗传缺陷致病基因;建立了SNP标记亲子鉴定和牛蜘蛛腿致病基因检测技术平台(4项发明专利)。4)建立国内首例奶牛品种间杂交试验群体,对利用杂种优势以提高奶牛繁殖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建立了开拓性的知识体系,建立了可持续性的奶牛高效养殖模式。
科研工作:
-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奶牛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培育技术研究2006BAD04A01”(2006-2010)-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岗位科学家(岗位任务:育种规划和核心群建立)(CAR-37)(2011-2015)-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优质奶牛新品种(系)选育与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2011BAD28B02)(2011-2015)-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牛抗冷应激相关基因的筛选和功能分析”(31172191),(2012-2015)
教育背景:
教育经历:1986-1990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动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93-1996年7月: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动物生产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99-2002年12月: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畜牧系动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得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