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研究员
徐永江
  • 所属院校:
    上海海洋大学
  • 所属院系:
    --
  • 研究领域:
    海水鱼类繁育理论与增养殖技术
  • 职称:
    副研究员
  • 导师类型:
    硕导
  • 招生专业:
    水产养殖
个人简介

个人简述:

徐永江,男,1981年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鱼类养殖与设施渔业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海水鱼类繁育理论与增养殖技术研究。先后开展了近10种海水鱼类繁育和人工养殖技术开发研究,主持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国内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被SCI收录论文9篇,参编专著2部,获国家专利5项,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获各级科技奖励5项。主要研究方向:海水鱼类养殖新品种开发、苗种培育技术、高效养殖模式与技术、标志放流技术、生殖与生长调控内分泌机制、体色调控机制等。联系信息:e-mail:xuyj@ysfri.ac.cn,电话:15192719852


科研工作:

2014/01-至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鱼类养殖与设施渔业研究室,副研究员2009/08-2010/12,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StateUniversity)南部中心遗传育种实验室,访问学者2008/07-2013/1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鱼类养殖与设施渔业研究室,助理研究员2005/07-2008/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鱼类养殖与设施渔业研究室,研究实习员1)开展了鲆鲽类性腺发育规律及分子机制研究,构建了成熟的生殖调控技术负责鲆鲽类性腺发育规律研究,构建了成熟的水温+光周期+营养+激素生殖调控技术,保障了苗种培育的顺利进行。研究了星鲽、半滑舌鳎、漠斑牙鲆的GnRH、FSH、LH等生殖关键基因的生理功能。探讨了生长相关基因GH、IGFs对生殖的调控作用机制,揭示了生殖过程的多基因调控特性。2)开展了海水鱼类养殖生长调控机制研究,探索高效养殖生长调控技术揭示了池塘养殖牙鲆的异速生长模式及其环境适应机制;构建了半滑舌鳎和星突江鲽GH、IGFs体外高效表达系统,验证了重组GH和IGF-I蛋白对半滑舌鳎的促生长作用及机制,为建立养殖鲆鲽类生长调控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揭示了牙鲆和半滑舌鳎黑色素细胞分布决定其无眼侧黑化,开辟了从microRNA角度开展鲆鲽类无眼侧黑化分子机制研究的新思路。3)开展了新海水鱼类养殖资源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推动养殖产业持续发展认识了6种鱼类养殖新资源生殖特性,建立了产卵调控技术。开展了圆斑星鲽、条斑星鲽、星突江鲽、条石鲷、太平洋鳕、刀鲚等6种海水鱼类养殖新品种的繁殖生物学研究。突破了星鲽、星突江鲽、条石鲷生殖调控产卵关键技术,可稳定获得大批量优质受精卵。掌握了刀鲚亲鱼池塘驯化、培育和自然产卵调控技术。摸清了太平洋鳕亲鱼暂养、驯化、促熟和产卵技术,保障了优质受精卵获取。突破了4种鱼类养殖新品种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摸清了圆斑星鲽、条斑星鲽、星突江鲽、条石鲷等4种鱼类的早期生长发育特征,探明了苗种培育的最适生理与生态因子条件,建立了苗种培育技术,达到了年单场单茬培育优质苗种100万尾以上的规模化生产水平。2011年,获得了刀鲚亲鱼池塘自然产卵并培育苗种7万尾。2011-2012年,培育太平洋鳕早期苗种100多万尾,进一步研究正在开展。半滑舌鳎人工海水育苗和低盐循环水养殖技术工艺开发。利用卤水+淡水调配人工海水在浙江绍兴进行了半滑舌鳎育苗试验,成功培育半滑舌鳎苗种18万尾。开展了低盐度循环水养殖,效果良好。4)构建工程化池塘养殖新模式与高效养殖技术工艺,提升池塘养殖效益工程化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与养殖示范。主要参与设计了一套工程化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在日照基地示范养殖牙鲆单产达2000kg/亩以上,成活率95%以上,养殖效率提高4-5倍,产出投入比提高3倍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工程化池塘高效养殖技术工艺研究。制备了一种芽孢杆菌复合微生态制剂,调控池塘养殖池塘水质效果显著。完成了苗种规格、放养密度、饵料投喂、增氧调控、水质监测与预警等养殖工艺研究,保障了牙鲆工程化池塘养殖的顺利进行。建立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半滑舌鳎早期性别的冷光源鉴别方法,可用来尽早剔除雄性苗种,准确率达98%以上,大大提高了半滑舌鳎工厂化养殖效率。5)开展海水鱼类标志放流技术相关研究,支撑资源增殖效果评估开发了一种适合牙鲆和半滑舌鳎鲆鲽类小规格苗种标志放流的小型T型标志牌,首次研究了CWT标签对牙鲆小规格苗种的标记效果,建立了规范了标记操作技术,为鲆鲽类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提供了新技术支持。


教育背景:

2007/09-2012/06,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学,博士2002/09-2005/06,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硕士1999/09-2002/07,聊城大学,生物科学,本科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公开信息,仅作学术交流之目的,非为商业用途。
如若涉及侵权事宜,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将即刻修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86 191 9534 4490。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