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述:
杨增玲(1977.12-),女,工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学习工作简历:2008.10-2008.12:赴欧盟动物蛋白参考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显微近红外技术);2011.10-2011.11:赴欧盟动物蛋白参考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显微近红外成像技术);2005-2007: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讲师;2008-至今: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副教授三级岗(2008-),副教授二级岗(2012-)主要科研经历:主要从事光谱技术、显微光谱技术和光谱图像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科学研究工作,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青年)、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项目等近10项。参加欧盟框架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2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5年,排名第10),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国际会议发表论文70余篇,SCI/EI收录论文60余篇。主要学术兼职:现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第一届理事、国际近红外光谱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委员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能源与动力分会委员。
科研工作:
主持: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分子振动光谱的农作物秸秆全组分原位同步分析与介观化学成像研究31471407”,2015.1-2018.122、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设施养殖饲料非接触快速溯源与在线检定关键技术设备研发2014BAD08B11”子课题“大宗常规饲料原料近红外检测技术与在线检定设备研究2014BAD08B11-2”,2014.1-2016.123、2014年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项目“农业生物质原料热化学工程特性试验方法“2014.1-2014.124、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NIRS的秸秆/煤混燃发电中秸秆消耗量计量方法研究31101072”(2012-2014)5、教育部2010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785”(2011-2013)6、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业生物质基础特性数据库及网络共享平台技术研究201003063-12”(2010-2014)7、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200903009-06”(2009-2013)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小型好氧堆肥反应器及堆肥原料和产品快速测定技术研究”(2006-2010)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不同种属动物源性饲料原料快速鉴别检测技术研究”(2006-2010)
主要参加:1、2012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农业生物质利用的工程基础”(2013-2015)2、欧盟第七框架项目“QualityandSafetyofFeedsandFoodforEurope”(2011-2014)3、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动物蛋白饲料原料的光学和光谱学检测方法研究”(2010-2012)4、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肉骨粉特异性的二维相关和显微近红外光谱解析及模型”(2011-2013)5、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业生物质特性速测技术研究”(2010-2014)6、农业部948项目“动物源性饲料的近红外显微镜(NIRM)检测技术”(2009-2011)7、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不同种属肉骨粉的光学和光谱学检测方法研究”(2008-2011)
教育背景:
1996-2000: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本科/学士;2000-2005: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专业,研究生/工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