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冯固
  • 所属院校:
    中国农业大学
  • 所属院系:
    资源与环境学院
  • 研究领域:
    地下生态学,根际营养过程与调控,盐土农业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硕导/博导
  • 招生专业:
    植物营养学、生态学
个人简介

个人简述:

冯固,1962年6月出生,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壤学会盐碱土专业委员副主任,《干旱区研究》杂志编委。发表SCI论文55篇,H因子为14;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发明授权专利3项,出版专著2本。主要教育与工作经历:

1984年7月-2001年2月在新疆农科院和技术生物和技术所从事施肥技术研究工作;
2001年3月在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从事根际磷营养、菌根、干旱区植物生态学研究;
1998年10月-2000年2月在中国农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0年3月-11月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7年11月-2008年11月在英国约克大学生物系进化与生态学团队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根际生物过程与调控研究,专长是菌根共生体对土壤养分地球化学循环和利用的效应。主要学术成果:1、证明了菌根真菌与解磷细菌协同互作活化利用土壤磷的机理。
①32P-同位素法证明菌根侵染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促进土壤有机磷的矿化(冯固等1993;Fengetal.2001);②组织化学定位方法证明在菌根菌丝周围土壤和菌丝表面存在酸性磷酸酶活性(Songetal.2000;Fengetal.2002);③证明菌根菌丝促进植酸钠等有机磷的矿化和植物有效性,推测其机理可能是菌根真菌与菌丝际的解磷细菌的协同作用互作(Fengetal.2003);④最近的结果获得直接证据证明解磷细菌能够在菌丝表面定殖、形成生物膜,解磷细菌与菌根真菌的直接相互作用促进了土壤中的植酸钠的矿化和植物有效性(ZhangandFeng2011;2016)。⑤发现菌丝分泌物促进解磷细菌生长、活化利用土壤磷的协同机理(Zhangetal.2013;WangandFeng2016)。⑥证明菌根真菌与根瘤菌协同互作增强根瘤和菌丝以及被侵染的根系质子释放速率,促进难溶性磷的利用(Dingetal.2011)。⑦证明根际菌丝际酸化能够提高根际磷酸酶活性和难溶性有机磷对磷酸酶的底物有效性,从而强化有机磷矿化的机制(Dingetal.2012;Wangetal.2013),这一发现改变了过去有关根际、菌丝际酸化仅活化土壤无机磷的认识。上述部分研究结果作为主要成果获得了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五名)。2、揭示了菌根真菌在植物群落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①证明AM真菌的生长发育与荒漠生态系统中短命植物生活型及生育周期存在协同性(Shi2007;Zhangetal.2011);②土著AM真菌群落可以通过保持与不同植物种的依赖性的差别(陈志超等2008;Zhangetal.2011)、通过影响不同植物种的开花时间(Sunetal.2008)、通过调节土壤中磷养分在不同物种间的分配等途径影响荒漠生态系统中短命植物群落组成(Zhangetal.2012)、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净生产力(Zhangetal.2012)。③发现荒漠中生长的藜科植物Ceratocarpusarenarius(Chenopodiaceae)能形成菌根,菌根能促进该植物生长却不能显著改善磷营养(Zhangetal.PlosOne2012)。④发现硝酸根除了营养功能之外,还具有调节植物渗透势、维持高抗盐能力的重要作用(Songetal.2006;Dingetal.2010;Yuanetal.2010),丰富了经典植物氮素生态生理的基础理论。3、构建了干旱区棉花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学术思路,建立棉花氮营养根层调控的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大田试验示范验证。出版棉花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专著1部(田长彦和冯固主编2008),成果获得2007年新疆建设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名)和2011年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名)。教学成果:主讲课程《植物营养学》2005年获北京市精品课程,本人排名第二指导的00级、01级和04级本科毕业生崔婧、高东瑞、伍晨曦、刘陈佳同学获得中国农业大学2004、2005、2008、2011年百篇优秀论文;田芷源同学获得2012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优秀奖.


科研工作:

目前在研项目1.京郊典型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及其在根土界面上的周转与调控(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编号:6132019,2013-2015,14万元)
2.菌根-磷细菌联合体强化土壤磷活化利用的机理(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地球科学优先发展领域,编号:20120008130001,2013-2015,40万元)
3.AM真菌种间相互作用影响作物生长的机理(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编号:20110008110034,2012-2014,12万元)
4.根际生物互作影响土壤磷活化和利用的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作物高效利用磷的根际过程及其调控机制(30890130)”课题二,编号:30890132,2009-2012,课题第二主持人,80万)
5.作物根际AM真菌种间竞争光合产物的互作效应与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1071871,2011-2013,主持,36万)
6.西北内陆盐碱地农业高效安全利用配套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北疆地区)(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配套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课题,2009-2013编号200903001-03,子课题负责人,105万)
7.参加国家自然阿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作物高效利用养分资源的根际调控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2.01-2014.12,31121062)
主要结题项目
1.短命植物的共生AM真菌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极端环境的适应机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0770341,2008-2010,主持,29万)
2.根际养分活化与调控技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沃土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06BAD25B02,2006-2010,课题第二主持人,40万)


教育背景:

1980-1984年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本科;
1998年7月西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