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梁安辉
  • 所属院校:
    广东工业大学
  • 所属院系: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研究领域:
    科研方向(1)高速光通信系统、模块及器件的研究(2)视觉及仿生光电子学的研究(3)中医经络的光学特性的研究学科领域科学学位:材料物理与化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硕导/博导
  • 招生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个人简介

个人简述:

个人简介
国家特聘专家,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光电工程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南京邮电大学光通信与生物光学研究中心主任和南京邮电大学校长专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江苏省信息科学专委会副主任。曾在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从事尖端的光纤通信及生物光学方面的学术及研发工作二十余载。曾在多家美国著名的企业担任高级研发职位。如曾在前身为AT&T贝尔实验室的海底光缆分部担任资深研究员,当时在世界最著名的三大华裔科学家之一的林清隆教授的实验室从事海底光纤通信的研究工作。曾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系统和模块)、中国最大的有源器件公司WTD首席科学家(模块)。担任863的面试及函评评委,以及省市级的项目评审组长或评委。曾任湖北省留学人员协会理事,武汉市高层次人才协会理事。
曾有幸受到多位名师指点,他的老师、导师或老板中包括多名著名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光纤之父高琨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诺贝尔奖提名者AkiraHasegawa教授(大阪大学)、世界最著名的三大华裔光通信专家之一IEEE/OSA院士林清隆教授(原贝尔实验室技术总监)、OSA院士范崇澄(清华大学)。
有四项重要发明(发现):(1).设计了世界上首个商用的40G光收发器,产生了3亿多美元的巨大经济效益。(2).与诺贝尔奖提名者AkiraHasegawa教授一起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新的光脉冲的转换限判据,并发现此判据比传统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更为精确。(3).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人类的视细胞为量子阱光电探测器的理论。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视锥细胞乃单模光波导,而人类直到21世纪才使用人造的单模光电探测器。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色觉中存在黄金分割点,并报道了色觉中的八个新的黄金分割点。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相邻视锥是光纤耦合器,为统一对立了一百多年的两个色觉学说--三原色说和对立色学说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世界上首次开创了仿生光通信的学科。(4).1992年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经络是光纤的理论,该理论后来被他人用实验部分证实。
其他重要贡献还包括:
(5).为世界上首个可调谐XFP及世界上唯一商用的窄线宽可调谐激光器做出了关键性贡献;(6).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基于PIC的光收发器做出了关键性贡献。(7).发明了一种突破性技术可使最重要的性能指标Q改进达5.4dB,这是除著名的FEC(前向纠错码)技术外的唯一可改进Q超过5dB的技术。(8).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在色散补偿系统中的四波混频振荡条件。(9).在世界上首先发明了一种新的光纤密集周期光纤,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密集周期光纤已成为一个关键词。(10).为华为40G做出了关键性贡献。(11).所设计的色散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于世界各纤地的40G光纤通信系统中。(12).在光及光波导传输特性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四个中英文杂志的编委(其中为两个杂志的主编)及数个杂志的审稿人(例如美国光学快报,中国科学)。曾为多个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技术委员会主席、分部主席及组委成员(如曾在诺贝尔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琨教授亲自主持的国际会议中担任分部主席)。


主要荣誉
[1]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3]2014获得“中国侨界贡献奖”[5]2012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6]2012入选江苏省创新团队;[7]2012入选第一届南京仙林科学城“三创”嘉年华——创新之星(总共只有5人入选)。[9]2011年湖北省特聘专家;[10]2010年获得国家特聘专家;[11]曾获得香港中文大学颁发的1997年度YangScholarDissertationAward(及优秀博士论文,此奖为该校颁给该校博士的最高荣誉,当时全校仅有两人获奖,)。[12]IEEE优秀论文奖(HongKongSection)(1995)。


科研工作:

工作经历
在高速光通信和生物光学领域研发20多年,曾在美国,日本,中国,中国香港等重要科研机构和企业工作,其中包括:曾在美国多家著名的光纤通信企业担任高级研发职位,如曾在前身为AT&T贝尔实验室Submariner Systems分部担任资深研究员;曾在富士通通信,Emcore等担任高级研发职位(如曾任Emcore的原Intel光纤分部的高级主任工程师);曾任武汉邮电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系统和模块),中国最大的有源光器件公司WTD首席科学家(模块);曾任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光通信与生物光学研究中心主任,校长专聘教授。现任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光电工程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科研项目
曾主持国际项目总经费达数千万,主持国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双创人才”项目,武汉“3551”人才计划项目等,总经费近2千万。


教育背景:

[1] 学士( B.A.),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子技术系,1982-1986年;[2] 硕士(Master),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1986-1988年;[3] 博士(Ph.D.),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 1994-1996年;[4] 博士后(JSPSPostdoctoral),日本大阪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1996-1999年;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