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
郝树青
  • 所属院校:
    中国矿业大学
  • 所属院系: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领域:
    1.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2.水合物合成机理及气体储存技术3.多工艺钻探理论及新技术开发4.地下工程5.工程中的数值模拟
  • 职称:
    副教授
  • 导师类型:
    硕导/博导
  • 招生专业:
    岩土工程、工程力学
个人简介

个人简述:

郝树青,生于1975年,博士、副教授,现为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教师,国际期刊《PetroleumScience》、《InternationalJournalofEngineeringandIndustries》编委,国际SCI期刊《JournalofPetroleumScienceandEngineering》等的审稿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多工艺钻探技术及其他矿产资源开采理论、数值方法与实验研究。郝树青于2002年9月-2007年7月在吉林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硕博连读,获“2007年校优秀博士论文”;2007年7月-2009年7月在同济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获2008年度“同济大学博士后中期考核一等奖”、2009年度“同济大学优秀出站博士后一等奖(第1名)”,2009年7月博士后出站被中国矿业大学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并获“中国矿业大学人才引进项目一等资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澳大利亚Monash(蒙那什)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科研工作:

已承担或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基金项目1项及其他项目共计5项。正在承担中国矿业大学重大项目培育专项1项,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作为学术骨干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共7项。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被国际SCI期刊收录的论文6篇、被EI收录的论文9篇),出版专著1部,出版教材1部。1项目名称:煤多孔介质水合物法存储CO2过程气-液-固多相场耦合机制,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62万元,主要承担工作:项目负责人2项目名称:煤层非均匀多孔介质中甲烷水合化渗流多相场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来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经费:25万元,主要承担工作:项目负责人3项目名称:多层叠置煤层开采渗流动力场耦合机制研究,来源:第五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经费:15万元,主要承担工作:项目负责人4项目名称:煤层CO2水合物法封存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来源:中国矿业大学重大项目培育专项,经费:30万元,主要承担工作:项目负责人5项目名称:煤层气排采过程渗流多相场耦合作用机理研究,来源: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经费:10万元,主要承担工作:项目负责人6项目名称:煤层多孔地质环境介质CO2储存多相场耦合模型研究与储量评价体系建立,来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专题,经费:38万元,主要承担工作:项目第二负责人7项目名称:钻井液侵入冻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渗流-水化-温度多场动态耦合机制,来源: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经费:6万元,主要承担工作:项目负责人


教育背景:

郝树青于2002年9月-2007年7月在吉林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硕博连读,获“2007年校优秀博士论文”;2007年7月-2009年7月在同济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