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琴,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从事森林土壤、林木生理生化及森林与环境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硕士研究生《仪器应用与分析》、《高级土壤学》及本科生《土地利用规划》、《地图学》、《土地资源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重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多项课题研究,参加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研究的6项成果分别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在JournalofForestryResearch,《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先后获福建农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福建农林大学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福建农林大学首届“十佳青年女教师”等荣誉称号。 受教育经历 1983.9-1987.7,福建农林大学土壤农化专业,大学本科/学士 1990年9月1990年11月厦门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 1999年9月2001年7月福建林学院、农林大学研究生课程班学习 工作经历 1987年8月-1993年8月,福建林学院林学系,助教 1993年9月-1999年7月,福建林学院林学系,助理研究员 1999年8月-2006年6月,福建林学院林学院,副研究员 2006年7月-2007年7月,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系副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007年8月-2009年1月,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系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009年2月-2009年2月,台湾大学学术交流与访问,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009年3月-2013年12月,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系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014年1月-至今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主要承担课程 硕士研究生课程:《仪器应用与分析》、《高级土壤学》 本科生课程:《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学》、《地图学》 要科研项目 1、2014-2017,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多代遗传改良杉木人工林需肥特性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2014N0002),15万元,主持人 2、2014-2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动耐低磷杉木基因型P素内循环与根系皮层组织磷溶解的关系(31370531),80万元,第2参加人 3、201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耐低磷杉木基因型根系分泌有机酸对磷钙耦合胁迫的响应机制,(30970451)30万元,主持人 4、2010-2014,福建省发改委农业五新工程项目,福建桉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010279),25万元,主持人 5、2008-2010,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城市污水的人工湿地生物净化技术研究,(2008Y0004),15万元,主持人 6、2007-2009,福建省科技厅项目,营养高效利用杉木基因型的选育研究,(2006F5010),3.0万元,主持人 主要科研奖励 1、高效利用土壤磷杉木基因型的筛选研究,2012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6 2、城市垃圾填埋场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2008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3 3、珍贵阔叶树种香叶树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2006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2 4、拉氏栲栽培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造林技术研究,2005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