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收:作为兼职教授招收博士研究生和博后研究人员,主要方向:通信网络、光网络、光电子、人工智能专业等,发表过高水平论文者优先。 获奖情况 1.以太网与SDH传输网融合传送的技术方法,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第1 2.城域网多业务环技术方法,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第1 3.X系列国际技术标准(X.85和X.86),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第1 4.光通信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技术创新工程,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第1 5.同步数字体系与互联网的融合适配方法,2001年,全国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获2016年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排第1(专利的唯一发明人) 6.以太网与SDH的融合适配方法,2001年,全国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获2012年中国发明专利金奖),排第1(专利的唯一发明人) 7.城域网多业务环与面向比特的EOS方法,2004年,全国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获2012年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排第1(专利的唯一发明人) 8.国际电联ITU-T SG7(数据网和开放系统通信研究组)优秀工作奖(报告人,1998-2000年) 9.中国青年科技奖(2001年) 10.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 11.国际电联ITU-T SG17(开放系统和电信软件研究组)优秀工作奖(报告人,2004年) 12.全国劳动模范(2005年) 13.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06年) 14.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 15.湖北省最高科技奖(2006年唯一获得者) 16.国际电联ITU-T SG15(光和接入网研究组)优秀工作奖(副主席,2005-2008年) 17.荆楚楷模;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共30人,2009年) 18.光华工程科技奖(2010年,中国工程院) 19.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年) 20.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2010年) 21.国际电联ITU-T SG15(传送和接入网研究组)优秀工作奖(副主席,2009-2012年) 学习工作经历 2020年1月,任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博导 2003-2020年,已独立指导22位博士研究生取得博士学位,其中6人获得优秀博士论文 2018年7月-,任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 1993年-2018年,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2001-)、副总工(2003-)、总工(2006-2018) 1992年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 1989年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无线电物理专业研究生(硕士学位) 1984-1986在武汉市广播电视局从事广播电视技术工作 1984年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技术专业毕业 近几年承担、主持或参与的国家项目 1.国家973项目,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2010-2014年,首席科学家;2016年该项目被科技部评估为“优秀”;已建立Pb/s级、万公里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跨距光纤传输系统; 2.国家863项目,"超高速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研究与开发",2013-2015年,责任专家; 3.国家863项目,"光子集成技术与系统应用",2011-2014年,责任专家; 4.国家863项目,"新型超大容量全光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2011-2014年,责任专家; 5.国家863项目,"新一代大容量百T 光传输与千户光纤接入系统设备研制与示范",2015-2017年,责任专家; 6.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建设项目,2018-2019年,专家委员会主任。该中心已建立两千平米的硅光&封测工艺平台,硅光芯片产品设计仿真、IP和PDK开发、混合集成工艺的中试验证平台;完成100G DR1和400G DR4硅光调制芯片及其模块,4×200Gb/s PAM4,1km光传输,硅光1.06Pb/s光纤传输系统实验; 7.国家863项目,下一代光传输系统中高速、高性能ADC/DAC 芯片研制和系统验证,2015-2017年,立项的提出者之一,指导并深度参与。 发明专利 申请美国专利7件、中国发明专利98件,70余件已获授权,80%以上实现批量生产和工程应用。 授课情况 6G光子学(交叉学科,拟作为新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