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王铭铭
  • 所属院校:
    复旦大学
  • 所属院系:
    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研究领域:
    致力于中国人类学研究,在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区域研究、宗教人类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有研究专长。目前除继续既有研究脉络外,开始关注中国历史上的异文化叙述及海外民族志及文化展示研究。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主要学历 1987年10月—1993年1月: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 1985年9月—1987年6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硕士研究生 1981年9月—1985年6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本科生 工作经验 1994年10月—今: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1994破格初站)、副教授(1995)、教授(1997破格)、博导(2001) 1993年10月—1994年10月:英国爱丁堡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博士后 1991年10月—1993年10月:英国城市大学社会科学系田野研究员、博士后、研究员 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科研课题: 1985—1987年——“人类学研究”,国家教委博士点项目,主要研究人员之一。 1988—1991年——汉人社会中的仪式与时空专题研究课题,伦敦大学中心基金会、伦敦大学东方非洲学院资助,博士论文研究项目。 1991—1993年——“中国地方传统与互助制度:10个村落研究”,英国经济社会科学院资助,田野研究、资料分析。 1993—1994年——“中国传统宇宙观研究”,英国爱丁堡大学资助,独立研究。 1994—1996年——“中国民间权威与象征资源比较研究”,英国城市大学资助,研究课题主任之一。 1995—1997年——“中国农村社区医疗制度的改革”,国家教委博士后课题,独立研究。 1996年—今——社会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国家教委“九五”重大课题,主要研究人员。 1996年—今——“中外文化人类学比较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一般项目,课题主持人。 1996年—今——“社会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课题,课题主持人。 1996年—今——“中韩华侨与侨乡社会比较研究”,韩国汉城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资助,中方合作者。 1999年—今——“云南著名人类学田野调查地点的再研究”,云南省政府省校合作基金,课题主持人。 2004年—今——“藏彝族走廊的族群与文化”,北京大学校长基金,课题主持人。 主要境外讲学经验 2005年4月:台湾东华大学“族群与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 2001年12月:法国索邦大学互惠知识国际会议、欧盟(布鲁塞尔)跨文化研究国际大会 2001年6月:应法国国际跨文化研究院邀请任访问教授,展开法国农村人类学调查 2000年5月: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校区人类学系访问讲学 2000年4月: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访问,人类学系与东亚研究中心联合讲演“第三只眼睛:迈向本土人类学的反思” 2000年3月:马里文化部互惠知识大会 2000年1月—6月: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访问教授,讲授博士课程“人类学的中国问题” 1998年12月: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国际跨文化研讨会 1997年9月:全欧汉学会第12界大会主题讲演(爱丁堡大学人文学院) 1995年6—19月: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访问学人,从事台湾汉人社区人类学调查。 1991年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沿线的英雄史诗专家会议” 学术简介 从研究生期间开始译介西方人类学理论,博士论文期间专门研究城市仪式、时间—空间象征及国家与社会关系,博士后期间转向乡村研究与理论研究,曾在闽台三村、一市中从事长期田野调查,撰述大量中文论著 现已发表中文学术专著18部,英文专著1部,译著3 部,主编论文集7部,及大量中外文核心期刊论文。 获奖情况 1990年伦敦大学东方非洲研究学院研究奖励(Postgraduate Research Awards) 1990年伦敦大学核心研究基金奖助(Central Research Fund, Research Awards) 1996年北京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1997年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998年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奖(首届) 1998年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2001年国家教育部青年教师奖(第二届) 2003年国家图书奖(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之《人类学是什么》) 主要业绩 积极参加和组织科研活动,发表大量学术著作,研科成果具有前沿性;关注人类学学科建设,培养较多研究生,开设多门课程;曾作为班主任,组织全国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在本单位研究室组织工作、外事联系、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博士点的建设、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等方面有贡献。 附:主要著述一览表 1986年 “心理人类学述议”,载于《人类学研究》(1986年试刊号)。 1987年 《当代人类学》(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唐宋时期人口增长与泉州港的勃兴”,载于《福建人口》,1987年第1期。 1989年 “文化进化论:回顾与前瞻”,载于《人类学论丛》(第1卷),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90年 “试论考古人类学”(与叶文程合作),载于《当代中国人类学》,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1991年 “政治人类学与传统政治制度分析”,载于《建设中国人类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992年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or a contest of histories: representations of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 in Dialectical Anthropology, 1992, Vol.16, No.1-2. 1993年 Flowers of the state, grass of the people: yearly rites and aesthetics of power in Quanzhou, South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London Ph.D Thesis, 1993. 1994年 “Quanzhou: the Chinese city as cosmogram”, in Cosmos, 1994, No.2. Review: Chinese Almanacs (Richard Sm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smos, Vol.10, No.1, pp.131-134. 1995年 “Place, administration and territorial cult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Late Imperial China,1995, No.2. “ 政体与基层社会的转型”, 载于《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 “文化想象的力量:读萨伊德《东方学》”,载于《中国书评》(香港),总第6卷。 “远方文化的迷:民族志与实验民族志”, 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总第13卷。 “家族、社会与国家”,《北京青年报》,1995年11月20日。 1996年 “中国文化与社会知识的理念”,《北京青年报》,1996年2月5日。 “功能主义人类学的重新评估”, 载于《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概述”, 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 “人类学与文化学说”, 载于《国外社会学》,1996年第1—2期。 “中国民间传统与现代化”, 载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3期。 “宗族、国家与社会——弗里德曼理论的再思考”, 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总第16卷。 “历史、人情与互惠:闽南两村社会互助与福利的民间模式”, 载于《福建与台湾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第3卷),台湾中央研究院1996年版。 “文化•经济•符号”, 载于《读书》,1996年第11期。 “现代的自醒:塘东村田野调查与理论对话”, 载于《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若干特点”, 载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合编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年 《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专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文化格局与人的表述:当代西方人类学思潮评介》(专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专著),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山街的记忆:一个台湾社区的信仰与人生》(专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合编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合编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合编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译著),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 载于《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布迪厄:制度、实践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 载于《国外社会学》,1997年第2期。 “功能主义与英国社会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空间阐释的人文精神”, 载于《读书》,1997年第5期。 “思考的实践”, 载于《读书》,1997年第7期。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 载于《中国社会科学》,载于1997年第5期。 “人与社会再生产:从《生育制度》到实践理论”, 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5期。 “体验•自觉”, 载于《读书》,1997年第9期。 “超越文化的局限:本土人类学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 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总第20卷。 “地方道教与民间信仰:法主公研究笔记”, 载于《民俗研究》,1997年第4期。 1998年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专著),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幸福、自我权力与社会本体论”, 载于《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1期。 “文化变迁与现代性的思考”, 载于《民俗研究》,1998年第1期。 “象征的秩序”,《读书》,载于1998年第2期。 “船帮、妈祖、跨世纪”, 载于《读书》,1998年第7期 “家国天下”,《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1998年9月25日。 “国家与社会关系史视野中的中国乡镇政府”, 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总第24卷。 “文化与普遍性解释——别的讲演之后的讲演”, 载于《当代艺术与人文科学》,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日常江村之思”,〈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1998年9月11日。 “El patrimonio en duda: un templo sus fiestas”, in Anthropología de la Transmisión Heretaria, edited by José Anthonio de Rota, pp.139-178, Universidate Da Coruña Servicio de Publications, 1998. “作为文化翻译的述评——《自由秩序原理代译序》之“深描说”,《中国书评》,1998年第11期。 1999年 “王铭铭回应曹树基——兼论学术价值”,《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1999年1月12日。 “知识的现状:学科之乱”,〈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1999年11月30日。 “文明的焦虑”,〈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1999年2月3日。 《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专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History, fraternity and reciprocity: the folk model of welfare and mutual aid in two south Fujian villages, in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Yearbook, Hong Kong Press for Social Sciences, 1999. “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 载于《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 “知识的自觉——读邓正来《研究与反思》”,《学术思想评论》,1999年第5辑。 “村落姓氏与权力”,《民俗研究》,载于1999年第1期。 “教育空间的现代性与民间观念——闽台三村初等教育的历史轨迹”, 载于《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6期。 “家庭危机与公共权力——台湾石碇乡生活史研究笔记”, 载于《中国家庭及其伦理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9年版。 “地方政治与传统的再创造”, 载于《民俗研究》,1999年第4期。 “民族与国家——从吴文藻的早期论述出发(之一)”,载于《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2000年 《非我与我:王铭铭学术自选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社会人类学》,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5月版。 《甜蜜的悲哀》(与胡宗泽合译,第一译者、序言作者),北京三联书店。 民族与国家——从吴文藻的早期论述出发(之二),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2万字。 寻找一种人的观念,《读书》2000(3)。 他者的意义——现代人类学的后现代性,《现代性与中国》,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专著 九十年代文化研究的内在困境,《南方文坛》,2000(3)。 灵验的遗产:围绕一个村神及其仪式的考察,《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危亡与超生:1896年东南沿海的超度仪式,《民族学研究集刊》2000(1),总83。 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纳日碧力戈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奢侈生出了资本主义——说《奢侈与资本主义》,《文汇报》2000年12月16日,书缘版。 Comment: “Putting Global Capitalism in Its Place” (Mayfair Yang),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41, Number 4, pp.502-503. 2001年 “Shiding: Popular authority, life history and social power”, in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Summer 2001, Vol.1, No.4. 留住天伦之乐,《北京日报》,2001年1月1日 人类学在20世纪中国,《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王铭铭自选集》(新世纪学人文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流动的礼物——读《礼物的流动》,《文汇报》书缘版,2001,4,7。 我们的文化是怎样西传的——读安田朴《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文汇报》书缘版,2001,4,14。 阿Q,秋菊… …故事还在上演——读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文汇报》书缘版,2001,4,21。 漂泊的洞察——读《民族与民族主义》,《文汇报》书缘版,2001,4,28。 波伦亚思古记,《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 马里三地(一),《读书》,2001年第7期。 明清时期的区位、行政与地缘崇拜——来自闽南的个案研究,杨念群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Grassroots Charisma: Four Local Leaders in China, Co-Authored with Stephan Feuchtwang, London: Routledge, 2001. 从“天下”到“国族”——兼及互惠理解,《跨文化对话》,第7辑,上海文艺出版社。 《人文世界:中国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年刊》(主编),2001年卷 “Le renversement du ciel”, in Trancultural Dialogue (2), Alliage, 2001. “从芝加哥到萨林斯的世界”,《社会理论丛刊》,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人文史观”——潘光旦与我们这代人的问题,《论证》,2001年第2辑。 推己及人,推人及己,《论证》,2001年第2辑。 2002年 “The third eye: towards a critique of ‘nativistic anthropology’”,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Vol.22, Issue 22, PP.149-174. 《人类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与我们所要承担的”,《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年10月25日。 “Tributes and shares of center: some notes on Chinese ‘pilgrimages’”, in En el Camino: Cultura y Patrimonio, Jose Antonio Fernandez de Rota y Monter ed., pp.43-56, Universidade Da Coruna. “The Fa Zhu Gong Festival: The Birth of a God or the Reproduction of Loc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in The Chinese at Play: Festivals, Games and Leisure, edited by Anders Hansson with Bonnie S. McDougall, London: Kegan Paul, 2002. “钟敬文”,《南方周末》,2002年12月26日。 2003年 《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人类学述评选集》(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序言”,《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赵旭东著),第1-10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版。 “村落研究二人谈”(与刘铁梁合作),《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由张光直想起的”,《读书》,2003年第6期。 《无处非中》,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漂泊的洞察》,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人类学文化性格的探寻者”,《中国民族学纵横》,民族出版社。 “Europe, une terre sans ancestres”,Les Assises de la Connnaissance Reciproque,Alain Le Pichon ed., Paris: Le Robert, 2003. “针对念群说的几句‘废话’”,《东方》,2003年第10期。 “远山的呼唤”,《经济观察报》,专栏版,2003年12月22日。 2004年 “柏林墙的价格”,《经济观察报》,专栏版,2004年1月5日。 “中国马达”,《经济观察报》,专栏版,2004年1月19日。 “两种书”,《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4年1月19日。 “冥币中的哲学”,《经济观察报》,专栏版,2004年2月2日。 “魁阁的过客”,《读书》,2004年第2期。 《裂缝间的桥——解读摩尔根<古代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 “重新树立起摩尔根的旗帜”,《中华读书报》,2004年3月3日。 “社会生活的道德想象”,《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4年3月36日。 “摩尔根与‘政治文明’”,《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第7期。 “禄村:‘消暇经济’的再解释”,《三农中国》,2004年第1期。 “Mapping ‘chaos’:the dong xi fo feuds of Quanzhou, 1644-1839”, in Making Place: State Projects, Globalisation and Local Responses in China, Stephan Feuchtwang ed., pp.33-60, London: UCL Press. “序”,《中国古代神话》(袁珂著),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保住‘处女江’”,《经济观察报》,专栏版,2004年4月19日。 “储藏‘民族自传’的大厦”,《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 “被现代性包裹的肉体”,《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2004年5月10日,No.9。 “戏说的‘全球化’”,《城市俱乐部》,2004年5月号。 “动物园的公共性”,《经济观察报》,专栏版,2004年5月31日。 “继承与反思——记云南三个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的‘再研究’”,《五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刊物),总第8期,第3卷。 《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村曲缘何挽歌调”,《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4年5月28日。 “雅典娜的风姿”,《经济观察报,书评周刊》,no.10,2004,7,19。 “蛮界迷思”,《城市俱乐部》,2004年7月号。 “我所读到的‘现代性’”,《中国最佳讲座》,李公明主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在乡土世界寻找遗产——关于《溪村家族》”,《文汇报》书缘版,2004年9月11日。 “水利社会的类型”,《读书》,2004(11)。 “天下作为世界图式”,《年度学术200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导论”,《西北民族研究》,2004(4)。 “文化生态的发展观”,《经济观察报》,2004年11月22日。 2005年 “茶及其‘他者’”,《读书》,2005年第3期。 “说香史”,《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继承与反思——记云南三个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的‘再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谈‘天’录(之一)”,《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寻找中国人类学的世界观”,《中国最佳讲座2004》,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朝圣:历史中的文化翻译”,乔健、李沛良、李友梅、马戎主编《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台北: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 “费孝通的学术理想”,《书城》,2005年5月号。 “我所认识的费孝通”,《南风窗》,2005年5月16日。 “Anthropology in mainland China in the past decade”, Asian Anthropology, Vol.4. 《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水的精神”,《社会学家茶座》,第11辑。 “谈‘天’录(之二)”,《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糖粒上的历史”,《南方文物》,2005年第3期。 “槟榔与咖啡”,《读书》,2005年第11期。 《重归“魁阁”》(与潘乃谷合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谈‘天’录(之三)”,《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过去二十五年来的中国人类学:成就与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评《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中国书评》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06年 “我想象中的人类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悍妇与乡约”,《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乩•书写•神秘主义”,《社会学家茶座》,第13辑(2006年)。 “ ‘Great tradition’ and its enemy: the issue of ‘Chinese culture’ on the Southeast coast”, in Southern Fujian: The Reproduction of Traditions in Post-Mao China, Tan Chee-beng ed.,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06. “文化史三题”,吴天泰主编《族群与社会》,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 “李济给张光直的一封信”,《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2006年3月31日。 《没有后门的教室——人类学随谈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君子比德于玉”,《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增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我们的‘祖先’吃人吗?”,《广州日报》专栏版,2006年5月24日。 “学位‘大跃进’的忧心”,《广州日报》专栏版,2006年5月30日。 “中国人类学的海外视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疾病与医疗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人文问题”,《广州日报》专栏版,2006年6月7日。 “儿童不易承受之重”,《广州日报》专栏版,2006年6月12日。 “警惕遗产保护中的运动化苗头”,《广州日报》专栏版,2006年6月15日。 “质疑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广州日报》专栏版,2006年6月21日。 “中国学术的‘语言时尚’问题”,《广州日报》专栏版,2006年6月22日。 “如此修旧如旧等于破坏”,《广州日报》专栏版,2006年6月28日。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