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吴松弟
  • 所属院校:
    复旦大学
  • 所属院系: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史和历史经济地理(以宋代和近代为主)、中国人口史(辽宋金元时期)、中国移民史(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时期)、东南沿海区域史。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吴松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泰顺人,1954年出生,1982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1986年7月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留历史地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和教学。1990年-1992年,师从谭其骧教授,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1992年初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5年5月升任副教授,1999年9月升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10月至2015年2月担任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和基地中心主任。 获奖 1、1991年作为上海史学界的青年代表,参加在西安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 2、1995年6月,被评为复旦大学跨世纪人才、百名优秀青年教师,参加“跨世纪的一代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成就展”。 3、2006年8月,被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评为2006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 4、2014年6月5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第六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提名奖。 5、2013年2月5日,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6、独著《中国古代都城》所属的《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任继愈主编)1992年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第二届希望杯优秀图书奖、第三批优秀畅销书奖。 7、合著《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邹逸麟主编),1995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8、独著《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1996年获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著作奖二等奖(一等奖缺) 9、合著《简明中国移民史》1996年获上海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 10、六卷本《中国移民史》(主编葛剑雄,本人为第3卷、第4卷作者)获1998年上海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一等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11、六卷本《中国人口史》(主编葛剑雄,本人为第3卷作者)2003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2007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 12、《中国人口史》之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2002年获中国宋史研究会邓广铭学术奖励基金二等奖。 13、合著《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主编)2002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三等奖。 承担研究项目 (一)独立承担或负责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宋代南方人口研究,独立承担,1994年已完成。 2、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近七百年来东南沿海主要港口经济腹地的变迁,负责人,1996年已完成。 3、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资助项目,点校《欧阳修全集》,独立承担,1996年已完成。 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以来北方主要港口城市—腹地的经济互动,负责人,2009年已完成。 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项目,港口—腹地和近代现代化的空间过程研究,负责人,2010年已完成。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港口—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负责人,2012年立项,进行中。 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的整理与研究,负责人,2011年10月立项,进行中。 (二)主要参加者 1、国家历史大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参加审稿和交通图组的编绘任务,均已完成。 2、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和文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92年已完成。 3、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研究,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已完成。 4、中国移民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完成。 5、中国人口史,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完成。 海外研究访问 1、1997年4月至6月,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客座研究员。 2、1998年10月至1999年8月,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尼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3、1999年4月至6月,应邀自英国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合作研究员。 4、2003年2月至12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合作研究员,并应东亚系教授Peter. K. Bol(包弼德)之邀,共同为中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开设一个学期的课程《中国地方史研究——以浙江金华地区为中心》。 5、2004年12月,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客员教授。 6、2006年8月至10月,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合作研究员。 7、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客员教授。 8、2007年9月至11月,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合作研究员。 9、2008年6月至7月,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访问学者。 10、2008年9月至10月,台湾彰化师大历史所学术访问。 11、2010年1月,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客员教授。 12、2010年2月至3月,台湾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学术访问。 13、2011年2月,美国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大学学术访问。 14、2012年2月,日本学习院大学客员教授。 15、2015年2月,美国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大学学术访问。 海外主要学术报告 1、中国历史文献中的日本海地名,东海(日本海)地名国际学术讨论会,韩国东海研究会举办,韩国汉城,1995.5.24-5.25。 2、宋代今广东省境内的南方籍移民,第二届国际宋史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化大学举办,中国台北,1995.12.27-29。 3、三次北方人口南迁和汉族南方部分的形成,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1997.6.12。 4、欧洲和日本古地图中的日本海地名,东海(日本海)地名国际学术讨论会,韩国东海研究会举办,韩国汉城,1998.10.27-31。 5、中国南方汉族的形成与发展,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学术报告,1999.5.21。 6、宋元时期中国南北人口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及其相关问题,哈佛大学东亚文明系学术报告,2003年5月。 7、港口—腹地和华南未来的经济发展,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学术报告,2004.10.11。 8、辽宋金元时期中国南北人口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及其相关问题,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日本东京,2004.12.16。 9、南宋临安的外来移民和城市文化变迁,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日本大阪,2004.12.18。 10、辽宋金元时期中国南北人口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及其相关问题,日本高知,高知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2004.12.20。 11、中国宋代城市研究回顾(1949-2003年),日本广岛,广岛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2004.12.21。 12、中国宋代城市研究回顾(1949-2003年),日本大阪,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2004.12.23. 13、开埠通商与中国经济的巨变,开埠通商与文物交流国际学术会议报告,韩国釜山大学举办,2005年6月。 14、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资料宝库: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中国旧海关资料,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专场报告,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哈佛燕京图书馆、费正清中心联合主办,2006.10.15。 15、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过去与现在,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2006.12.26。 16、社会考察的意义和方法:以浙江泰顺县的调查为例,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2006.1.9。 17、人口史研究的资料与方法:以宋代为中心,政治·制度史研究的资料与方法国际研讨会,日本大阪市立大学举办,2007.1.13。 18、浙闽开发与泰顺地域文化的变迁——兼论浙南福建文化的共同性,东亚国际交流与中国沿海的交通和贸易国际学术研讨会,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举办,2007.1.14。 19、河流、交通和山区聚落的变迁:以浙江泰顺为例, 河流与区域开发和产业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台北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举办, 2007年6月。 20、通过田野考察重新发现中国历史——浙江泰顺考察的体会,China Local History 国际学术研讨会,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举办,2008.5.28—31. 21、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学术报告,2008.6.25。 22、中国农村的宗祠祭祖与地方社会——以浙江泰顺县为例,欧洲第17次汉学大会双年会,瑞典隆德大学,2008.8.7. 23、TAISHUN 泰顺,欧洲汉学大会第17次双年会专场报告,瑞典隆德大学,2008.8.9。 24、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台湾中正大学学术报告,2008.10.7. 25、明清山区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形成:以浙江泰顺县为例,台湾彰化师大学术报告,2008.10.8. 26、中国统一王朝都城的转移,台湾新竹教育学院学术报告,2008.10.9. 27、开埠通商与中国近代的城市发展,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2008.10.16. 28、台湾华梵大学系列讲座,2008.10.17-19: (1)浙江历史上的区域开发与地域文化差异; (2)福建历史上的区域开发与地域文化特点; (3)区域开发与地域文化的个案分析:金华; (4)区域开发与地域文化的个案分析:泰顺A; (5)区域开发与地域文化的个案分析:泰顺B。 29、历史地理研究的宏观把握与具体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学术报告,2008.10.20. 30、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资料宝库——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所收的中国旧海关出版物,台湾中研院台史所报告,2008.10.21. 31、北宋中叶两浙路城镇研究:基于商税、户口与空间分布的考察,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2010.1.12. 32、从人口动力看南宋经济发展的限度兼论中西生产力的主要差距,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2010.1.15. 33、中国东南沿海山区的传统经济与社会地域结构,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2010.1.18. 34、中国旧海关报告的巨大学术价值和我们的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2010.1.19. 35、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中的台湾资料:以美国哈佛大学的收藏为中心,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学术报告,2010.2.28. 36、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中的台湾资料:以美国哈佛大学的收藏为中心,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学术报告,2010.3.15. 37、经济空间与城市的发展:以上海为例,台湾台东大学学术报告,2010.3.16. 38、北宋两浙路的城镇等级和空间分布:基于税收和人口的考察,淡江大学历史系学术报告,2010.3.18. 39、长江三角洲经济地理: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兴大学进修推广部学术报告,2010.3.20. 40、近代中国的开港城市与东亚,2011年东亚开港都市国际学术会议,韩国仁荷大学韩国学研究所主办,2011.12.1-3。 41、中国加入早期世博会的历史研究:以中国旧海关出版物为中心,兼论对其整理与研究的必要性,日本东洋文库学术报告,2012.2.15。 42、宋代以来四川的人群更替与主要调料的变迁, 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学术报告,2012.2.16. 43、近代上海的季节性移民,港口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韩国釜山大学韩国民族文化研究所举办,2012.12.6。 44、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及其学术价值,纪念晚清中国海关总税司罗伯特·赫德学术研讨会,英国伦敦大学Royal Holloway 学院举办,2013.2.25。 45、沿海山麓平原和宋元温州的历史进程,中国的中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举办,美国波士顿,2014年5月。 历史文化调查 1、1994年至1998年,协助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滨岛敦俊教授,在浙江北部嘉兴、湖州两市所属的十余个县及上海崇明县,进行5次社会调查,每次20天左右。 2、2000年至2004年,协助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Peter K. Bol(包弼德)教授,在浙江金华市所属各县进行历史文化调查,共4次,每次15-20天。 3、2006年7月15日至8月15日,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PETER K BOL(包弼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刘杰副教授,共同率领复旦大学、哈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台湾华梵大学师生组成的泰顺历史文化考察队30人,在美国EARTHWATCH基金会的资金及其派出志愿者的帮助和泰顺县政府的支持下,考察浙江泰顺县历史文化。 4、2007年8月,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刘杰副教授、华梵大学萧百兴副教授,共同率领复旦大学、哈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台湾华梵大学师生为主组成,并有瑞典、日本学者参加的泰顺历史文化考察队25余人,在美国EARTHWATCH基金会和泰顺地方企业的资助下,考察浙江泰顺县历史文化20天。 主要学术成果 一、中国移民史和中国人口史 二、中国经济史与经济地理 三、东南沿海区域史和区域历史地理、创业文化 四、古文献研究 五、其他 一、中国移民史和中国人口史 (一)著作 1、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独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 2、六卷本《中国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独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3、六卷本《中国移民史》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独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4、六卷本《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独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2005年中国文库版。 5、南宋人口史,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6、移民与中国,合著,香港中华书局,1992年。 7、简明中国移民史,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8、六卷本《中国移民史》第一卷“大事年表”部分,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9、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合著,撰写“盛唐时期的人口迁移及其地域特点”,李孝聪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二、中国经济史与经济地理 (一)著作 1、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合著,实际主编和第一作者,齐鲁书社,2005年。 2、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合著,主编和第一作者,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3、港口—腹地与北方的经济变迁(1840-1949),合著,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4、近代中国北方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变,会议论文集,第一主编和作者之一,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 5、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整理者,并撰写“书目提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共279册,其中的199册2014年9月出版,80册2015年出版。 6、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全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和2015年陆续出版。 7、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一卷,绪论和全国概况,本卷主编和主要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三、东南沿海区域史和区域历史地理、创业文化 (一)著作 1、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著,邹逸麟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1997年。 2、《“上帝”让温州人发财——温州创业文化启示录》,独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2004年6月修订版。 3、走入中国的传统农村——浙江泰顺历史文化的国际考察与研究,主编和第一作者,齐鲁书社,2009年。 4、走入历史的深处:中国东南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主编与作者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四、古文献研究 (一)著作 1、《欧阳修集》,整理并点校,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列《传世藏书》集库别集。 2、《两唐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五、其他 (一)著作 1、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中国政治,独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台湾万象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繁体字版。 2、中国古代都城,独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繁体字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增订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11月。 3、素质教育在英国——英国教育亲历记,独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2002年增订版。 4、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译著,原著罗斯基,本人组织者和校对,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5、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副主编和主要作者之一,主编邹逸麟,科学出版社,2001年,2006年。 6、《辞海·历史地理分册》新二版,撰写民国政区东北和内蒙部分,1989年。 7、宋代文化史大辞典,撰写地理条目,虞云国主编,汉族大词典出版社,2006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公开信息,仅作学术交流之目的,非为商业用途。
如若涉及侵权事宜,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将即刻修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