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硬核!“双一流”大学教授,知网被引量第一!

2021-02-19 89041

订阅号banner.gif


在中国知网上,截至2021年2月16日,有一篇论文被引量达9284次,位居中国知网单篇被引量第一,该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正是心理学院教授温忠麟


微信图片_20210219153302.jpg


被引量最高,是研究者的“投票”  


早在2019年底,温忠麟于2004年发表在《心理学报》上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一文被引量,就位居中国知网第一。在此后的13个月里,该论文的引用数量增加了1700多次,比第二名高出近2千次。


最近,温忠麟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一等奖,他的论文被引量也因此引起了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2月1日,《光明日报》新闻客户端刊登了题为《中国知网单篇被引次数最多的论文是如何炼成的》的报道。


微信图片_20210219153307.jpg


温忠麟回忆起在香港中文大学求学时,曾被副导师问过的一个问题:“中介和调节两个变量要如何区分?各种效应又应怎样检验?”当时国际上有不少针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和方法研究,但方法各异,存在着将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二者混淆、换用的现象。


国内涉及中介变量的研究比较少,当时甚至还没有一篇文章对中介效应进行必要的检验。带着这个问题,温忠麟投入几个月的时间阅读文献、深入研究并撰写成文,经过多轮审稿修改,最终发表在《心理学报》上。


尽管这个“被引量第一”不像获奖那样会得到官方认可,但是温忠麟觉得这比获奖更加难得。一方面,从数量上看,全网引用次数第一的论文只有一篇,但即使是很高级别的奖项,也会有同时获奖的人;另一方面,获奖是评委的认可,高被引量则是成千上万研究者用他们自己的论文‘投票’的结果。”


微信图片_20210219153310.jpg


“经济学上有句名言,需要和可能决定消费。”温忠麟巧妙地引用经济学的概念解释其论文获得高引用量的原因。从需要方面,中介效应分析可以研究一个变量是如何影响另一个变量的,比之前的一个变量是否影响另一个变量深入了一步,契合学科发展的需要。


尽管曾有人对有关中介效应的文章日益增多的现象表示不满,但“青山遮不住”,除心理学科外,许多社科领域也都需要做中介效应分析,这无疑是研究者们的“刚需”。从可能方面,温忠麟介绍到,自己的团队有一系列论文和专著供研究者们学习和应用。


此外,近十年来,温忠麟每年都会主办全国性的培训班、或到各大学做讲座,“这些都使得更多的人学会使用中介效应的方法。”


微信图片_20210219153313.jpg



研究如修路,人各有所长


在温忠麟的科研生涯中,经历了从数学到教育学、再到心理学的转变。虽然这种转变几乎是被动的,但依然精彩纷呈。


温忠麟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在云南大学数学系完成研究生学业后,他希望回到母校工作。但由于时机不合适,他在外兜兜转转近10年后,于1995年进入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任教。


2000年教育科学学院成立,原教科所同事按其专业分别去了教育系、课程系、幼教系和教管系等,他却意外地被分去了心理系。温忠麟坦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再次“转行”。由于教育学与数学相差较大,而心理学与教育学相对接近,温忠麟笑称第二次“转行”比第一次容易很多。


微信图片_20210219153319.jpg


然而,在刚转到心理学的头两年里,温忠麟并没有文章发表。他坦言,在刚开始做研究或者刚转行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遇到想做研究却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情况,这时候沉下心来阅读文献十分重要,只有通过不断读文献,才能找到突破口。


他将寻找研究问题比作采蘑菇:“当你采到一朵蘑菇的时候,在附近找找,通常都会有更多的蘑菇。如果你不知道哪里有蘑菇,那就去别人采到蘑菇的周围转转,往往就会有发现。通过读文献,仔细思考人家的研究问题,然后设法去拓展。


温忠麟还指出,拓展问题往往要从概念上着手,从两个方向做出创新性研究——概念的限制与扩张,“以大家熟悉的三角形为例,三角形有许多性质,如果你出生太晚,研究三角形不易做出定理了,你可以考虑研究等腰三角形,这就是概念的限制;也可以考虑研究多边形,这就是概念的扩张。”


在科研长途中,温忠麟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孜孜不倦、脚踏实地。博士生谢晋艳认为,导师职业生涯中的多次转折在旁人看来好似轻松顺畅,实则充满艰辛和曲折。而正是这些艰辛和曲折背后的坚持,才成就了如今大家钦佩的温教授。


在温忠麟看来,研究就好比修路,有的人可以在无人走过的地方披荆斩棘,将路延伸;有的人将已有的小路扩大;有的人把路上的坑坑洼洼填平;有的人将大路铺上沥青……“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去做合适的事情。但不管做什么,都要尽心尽力。”


微信图片_20210219153326.jpg


对学生要用心传授


在工作中,温忠麟不仅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研究者,还是学生票选的“最喜爱的导师”。温忠麟在偏僻的乡下长大,上大学前对外界知之甚少。在年少的他看来,教师是一个待遇虽有不足却受人尊敬的职业。长大之后,他也在机缘巧合下成为了一位人民教师。


在任教的这些年里,他见证了教师从准入门槛低、经济地位低的“双低”状况,到如今随国家发展而逐渐转变为准入门槛、专业性“双高”的职业。“小时候不觉得自己是做老师的料,直到读大学都没有跟陌生人说过几句话,甚至小组会上发言,开头几次也得提前写点稿子才能‘应付’过去。后来当上老师,由于职业要求,慢慢就训练出来了。”


在心理统计的课堂上,温忠麟一改“枯燥专业知识传播者”的刻板形象,常常采用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于社科类学生,这样做许多时候比单纯讲道理更加让人印象深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枯燥、复杂的统计原理。


微信图片_20210219153329.jpg


谈到本科生和研究生如何提高研究能力的问题,温忠麟特别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扩大,他还会推荐学生自修《形式逻辑》等相关课程。此外,他会告诫自己的学生,统计只是研究的工具,做研究仍然是靠学科理论,靠文、史、哲的功底。他自己也因受到不同学科的影响,文笔斐然。


心理学院副院长王瑞明曾是温忠麟转到心理学科授课的第一届研究生,他回忆到,温老师虽是理科生出身,但在生活中经常会写一些对联、随笔,讲课时也常常是妙语连珠。前不久温老师主持专家讲座时,用一段极具感染力的开场白介绍专家,令人印象深刻。“我当时就把那段开场白分享给我的研究生了”,王瑞明笑道。


就目前普遍出现的“对前程迷茫”“对未来规划迷茫”“不满足于现专业”等问题,温忠麟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他认为,首先要确定自己真正的兴趣,思考自己学习现专业的能力,了解转专业的门槛;其次要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有足够的了解,深思熟虑并做好准备之后才能转专业,而不是只凭一时的信息或者想象盲目选择。关于近期热门的就业与读研问题,温忠麟表示,这不存在统一的答案,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合适的选择。



版权申明:文章素材来源自中外学术情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翰林咖等,文章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订阅号版尾.jpg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